40年前,根本没有自主择业、自主就业的概念,只有上学才有“出路”。毕业了,服从国家分配,就有了永远不会丢失的“铁饭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包分配制度被打破,越来越多人的开始自主创业,在商海中劈波斩浪,追逐梦想。
2015,市创业创新中心开园。(资料图)
国家包分配 一毕业就有工作
“我们的工作都是由国家安排好的,当时我们班上一共72个人,全部被分配到各个地方当医生。”今年已80岁高龄的刘运耀,回忆起当年大学毕业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1965年,他从福建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当时的福鼎县医院中医科,当一名中医师。虽然科室非常简陋,只有一张诊桌、一张病床,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当好一名中医师的决心。“以前没想过改行,后来更没有想从事其他工作。”刘运耀说,中医就是他一辈子的事业。如今刘运耀依然退而不休,为病人解决疾病痛苦。
几十年来,在国家包分配体制推动下,许多优秀中医毕业生投身医疗事业,践行当好白衣天使的诺言。也因此福鼎县(市)医院中医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福鼎的中医事业也不断得到发展。
“包分配”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推动人才流动、协调地区利益的正向作用。
辞职下海潮 一腔热血去创业
曾经,捧着“铁饭碗”,是多么让人羡慕!可林健却敢于打破铁饭碗。他曾经是白琳翠郊小学的一名教师,有着一份令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但是他不喜欢按部就班,希望能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这一天,很快来了。
上世纪80年代,福鼎县委、县政府作出10条规定,为工业、商业“松绑放权”,很快,爱拼敢闯的林健毅然辞去了教师公职,投身到市场经济的洪流,办起了茶厂。
“最初生意做得简单,就是将农民种植的茶叶收购来初加工,再转手卖给集体茶厂,赚差价。”可正当林健生意做得得心应手时,困难接踵而至。集体茶厂倒闭、贷款难追、生意的门路也断了。辗转反思后,林健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奔忙于沧州、承德等地,逐步开拓销售渠道,并凭着品质和口碑,成功占领了不少市场。
经过多年打拼,林健所创建的“品品香”茶业飞速发展,并一跃成为全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林健说,也是当时的大环境给了自己一次机遇。那时候,邓小平南巡归来,鼓励创业,市场经济开始起步,越来越多的机会摆在了年轻人的面前。他回忆,有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体制,闯入社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人万人去下海。”上世纪90年代,辞职下海经商成了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商海浮沉,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当年的“下海潮”的确造就了日后一批如林健一般的企业家。
“双创”成主流 大学生创业红火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各大高校进一步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政策扶持和个人奋斗努力之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之花早已在我市竞相盛开。
张斌斌是福州大学阳光学院2012届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2014年回到了家乡福鼎,一心筹划着开创自己的事业。
“当时拿出所有的积蓄,再加上从亲朋好友那里‘搜刮’来的钱,才凑齐了启动资金。”张斌斌说,借着我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机会,他与小伙伴们在我市最早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双岳工业园区)办起了公司,从事营销策划、活动执行与推广。
“2014年刚起步的时候,公司人员就3个人,大半年都没有单子。”张斌斌说,作为大学生创业者,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丰富的社会阅历,在创业之路上每每向前跨出一步,都需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与汗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2015年,他的公司获得宁德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联合会理事单位和福鼎市大学生创业联盟副主席单位。2017年,公司业务收入增长到近300万元,由此,他完成了大学毕业生到成功创业者的蜕变。
张斌斌是我市众多大学生创业项目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加大帮扶等一系列举措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更多人才落地回流,并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与倍增效应。据统计,2017年,我市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达498人,带动就业2354人。(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