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安蓓、吴雨、何宗渝)一面是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薄弱、投资动力不足,一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无处可投。为破除二者之间的障碍和壁垒,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和动力。
以改革破除社会资本投资壁垒
去年底,辽宁省朝阳市建成什家河和凤凰新城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6万吨。在这两个项目中,朝阳市政府引入社会资本--重庆远达水务有限公司,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置换出2.42亿元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而重庆远达则以30年污水处理收费权作为质押,从银行获得1.9亿元贷款。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让重庆远达董事长方义军看到更多投资机会。“通过这种模式,企业进入原来由政府垄断经营的领域,而以‘特许经营权’作抵押,企业从银行拿贷款也更方便。我们正探索以此为模板,逐步向辽宁以外的东北市场拓展业务。”他说。
“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的经济效益比较低、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有的垄断性比较强、社会资本想投而投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巡视员欧鸿说,要让社会资本发挥重要作用,必须依靠改革,核心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三是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预期。
今年以来,以撬动社会资本为目标,相关领域配套措施和改革举措连续出台——
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鼓励在公共服务领域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
6月1日起,《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施行,从保护合法权益、创新融资服务、强化政府投资支持等方面给民营资本送上“定心丸”;
此外,我国已连续两年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事项共减少76%;大幅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进一步推动价格改革,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投资活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了‘一石多鸟’的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
示范先行探索社会资本进入模式
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与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草签了《北京地铁十六号线项目特许协议》,京港地铁将投资150亿元,采用PPP模式参与北京地铁16号线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并获得16号线30年的运营权。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工建设,近期将组建特许经营公司,落实建设资金。
这一项目是去年我国首批向社会资本开放的投资项目之一。这批项目涉及5个领域80个项目,总投资约为1.3万亿元。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这80个项目中49个项目有民间资本参与,预计吸引民间资本2531亿元,约占总投资额的19%。80个项目已完工3个,正在建设45个,今年将新开工25个。
王军认为,PPP等社会资本投资模式,尚属新兴事物,需要研究探索,相关政策、措施也有待细化完善。
国家发改委5月在门户网站开设PPP项目库专栏,首批发布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的PPP项目,并同时公布13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示范性的PPP典型案例。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说,将PPP项目信息集中发布,有利于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公开、公平地参与PPP项目建设。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安排一定规模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用于支持开展PPP项目的规划编制、决策咨询、法律顾问、效益评估等前期工作,加快实施进度。
政府搭台让社会资本唱好戏
今年5月,重庆市设立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将以股权或“股权+债权”等方式投向电子核心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
这一基金由重庆市政府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重庆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母基金初始资金约255亿元,通过与社保基金、银行、信托、保险等投融资机构和企业集团业务合作,募集社会资金约550亿元。
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加快融资担保行业改革发展、明确设立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今年以来,政府“搭台”完善政策环境,做好对接服务,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社会资本涌入实体经济血脉拓宽渠道。
“引入社会资本,不仅能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高负债率,分担债务风险,还能有效推进重大项目工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社会资本投资效率更高,对投入产出调查分析具有优势,政府与其公开透明的合作能有效提升投资效益。
当前,政府、银行、企业、社会间仍存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问题,“贷款难”和“难贷款”同时并存。许昆林说,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加强政银企社的协同配合,方便金融机构对接服务,强化投资项目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