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你我生活如何改变?
——“新常态·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一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邱小敏 廖佳)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变化的不只是政策导向、产业布局和官员心态,还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物价:吃饭实惠了 日常消费仍需量入为出
进入2014年,即便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及社保改革等领域的投入均取得重要进展。
此外,受惠于始终维持在2.5%增幅以下的稳定低位物价水平,餐饮购物、休闲旅游、电影戏剧、书籍阅读……老百姓可消费,能消费的选择更多了,频次也更密了。
然而,随之而来的,新的烦恼也产生了。
近日,新婚不久的小李夫妇发现,每月的工资似乎总不太够用,开销总在增加,可单个看起来,电信资费,银行收费,医疗费用……不都在下调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高清盒子、智能手环……如今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是越来越频繁了,原本单一的宽带上网费之外又增加了手机上网费;社区垃圾分类处理了,卫生费却也上调了;买了房的供房还贷压力大,没买房的房租年年上涨……
从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向扩大消费的发展战略,鼓励消费,促进民生,但当消费支出更多了的时候,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低通胀运行态势下,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
专家指出,展望未来,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价格上涨、鲜菜价格的“大年”特征和猪周期调整到位,这些或许都将是推高物价涨幅的隐忧。
在坚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方针指引下,新常态还将有更多的挑战需要应对。
就业:创业显井喷 传统行业就业需求萎缩
经济增速放缓了,就业会不会受到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了,工人会不会丢掉“饭碗”?大规模刺激政策取消了,失业率会不会上升?
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事实上,随着简政放权、定向调控、相关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等多项改革举措的步步落子,创业环境前所未有的宽松。
江苏省靖江市,三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刚刚起步的互联网企业。在相关产业和财政政策的扶持下,该企业享受到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福利,年节约成本41016元。同时还吸纳100多名大学生就业。
新常态下,以创业带动就业渐成“新风景”。数据显示,全国新登记企业迎来井喷式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57%。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8万户,从业人员达1009万人,同比增长43%。
9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与出席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对话交流时透露,截至8月份,今年城镇新增就业已经接近1000万,接近全年目标。
不过应该看到,靓丽数字背后,仍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传统的低端的岗位用人需求萎缩,而与新技术新科技联系紧密的行业,人才却满足不了岗位需求的增长。
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正是意在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
收入:城乡差距渐缩小 百姓理财更趋多元
收入是民生之源。百姓对于经济好坏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收入的增减。
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3%,超过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
但在经济格局转型变化的背景下,不同行业的民众也出现了冷暖两知的情况。
一方面,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具吸引力的薪酬。
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钢铁、船舶、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举步维艰,许多企业出现减发、欠发、缓发工资的现象,一部分人收入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老百姓投资理财的门槛大幅降低,渠道愈加多元化,“动动手指”就可以让“钱袋子”实现保值增值。
种种变化,源于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目标的一系列政策指引。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更是直接向央企高管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年薪“动刀”。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执政伊始就已明确的目标,正逐步走向现实。
楼市:楼还是那些楼 市已不是那个市
“北漂”的小王最近在微信上很活跃,也很困惑,“我马上纳税满五年了,有资格了,你觉得我现在该出手买房吗?”
小王困惑的背景,正是近日出炉的7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其中多达64个城市环比出现下降。而与之对应的是,据媒体报道,目前已有超过3/4的限购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松绑了限购政策,部分城市放宽了落户政策,甚至对购房进行税费补贴。
一边是价格出现松动,一边是一些地方跃跃欲试酝酿“救市”。
买还是不买?这个在过去十年困扰了千百万个家庭的问题,屡屡得到印证的买者恒赚没买者沮丧的“铁律”,在当下似乎又到了一个可能需要再次验证的十字路口。
有房的人尤其是有多套房的人期望价格能够永远涨下去,至少不能跌破购买价;没房的人祈祷房价赶紧跳水,回归到当初错过的那个时机。
“预期”的迷茫,让市场各方都在急切的关注和搜寻“政策的信号”。
然而,新一届政府上任一年多以来,却甚少就楼市调控进行明确表态。相对应的是关于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的投入持续加码,毫不放松。
当楼市的“楼”仍然还在伴随着供需平衡的波动不断的建造,楼市的“市”却已在悄然发生改变。
从1998年起推行住房商品化改革至今不过十余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所存在的区域差异性、供求平衡的波动性、自住与投资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楼市的发展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框架进行约束整治。
如何才能告别暴涨暴跌,避免硬着陆,切实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消除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的不良隐患?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分类调控,保障房“托底”。决策层开出了新时期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