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较上月回落了0.3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该数据已经较去年12月份下滑0.5个百分点。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的PMI在2014年开局便连续两个月下滑,表明经济增长动力大幅减弱。
数据“不乐观”是否表明了中国经济在2014年要遭遇寒冬?有关专家解释说:“其实降速分两方面看,第一是说明我国现在以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第二是说明我国政府已经在有意的降低发展速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转变发展方式,阵痛在所难免,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今年,石家庄分两批集中拆除具有正常生产能力,且均不在国家淘汰序列的35家水泥企业。除工作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8亿元,减少产值超过60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石家庄此举被解读为用“壮士断腕”的魄力换转型机会。图为2月17日石家庄第二次集中拆除水泥企业的第一爆破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 雷汉发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势在必行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自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度出现下滑。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既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也要有质量的实现增长,任务艰巨困难重重。201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仅为4.2%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保持了7.7%的增速,取得了非常难得的成就。同时也应当看到,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已经严重失衡,以出口和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面临较大经济矛盾和社会风险,由此可见,“调结构”“转方式”已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我国长期形成的投资主导、政府主导、竞争性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今天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这种增长方式不仅难以持续,而且已经成为增大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的体制因素。去冬今春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
对此,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刘伟也认为,解决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增速下调并非“经济下滑” 阵痛在所难免
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企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短暂的舍弃“漂亮数字”,是我国主动进行的选择,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分析说: “在新的形势下,降低GDP增长目标,更多的是主动为之,转方式、调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高一些。”李佐军说,当前,重视效益和质量的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对于推动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十分有利。
有报道指出,GDP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重视GDP,但不能唯GDP;我们不能告别GDP,但要告别GDP崇拜。《经济日报》也刊文指出,不能做到“去GDP” 也要从“唯GDP”走出来,才能一鼓作气打好改革攻坚战。
主动“换挡” 稳扎稳打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2013年7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经济的“上限”和“下限”,他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合理区间”的目的在于既让经济保持在一定增速,促进就业平稳有序,又适当牺牲速度换取质量,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内尽可能地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两次讲话是第一次对当前经济发展定调,从全社会的思想导向到经济发展的理论阐释做出了全面的准备。
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
在此指导思想下,各地也采取了实际行动。2月15日,省级地方“两会”全部落幕,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改革之后的首次地方两会,成为观察“地方版”改革路径的“窗口”,其中,“降速”成为主旋律。据统计,有22个省份调低了2014年GDP增速目标,7个省份与去年持平,“换挡”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动选择,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地,仅仅半年时间,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转型之路虽坎坷荆棘,但以“降速”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渐次推开,中国经济正在适应“个位数”的中速增长,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将推动中国经济迈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