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映秀镇街景。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5月是个温馨的时节,天府之国满目生机。
若不是那些地震遗址和纪念馆,很难把她跟8.0级特大地震联系起来。
若不是那些励志的标语、感恩的横幅,不易发现驻足的繁荣小镇、美丽村庄,原是灾后重建。
回望汶川,铭记来路。巴蜀大地,见证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孕育着感恩奋进的前行梦想。
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抢险救援凸显生命至上
5年前,当汶川特大地震袭来,生命,被置于顶格的位置。
“第一位是救人!”党中央紧急号令,巴山蜀水、中华大地,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
为了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抢救生命,中国政府欢迎各国政府援助,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国际救援人员陆续赶赴救灾现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为了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抢救生命,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众多媒体对地震规模、灾难损失、人员伤亡和救援进展全程直播。
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为赢得救援时间,赶赴北川县抗震救灾的天津公安特警队员,近10个小时水米未进,终于在5月14日17时将160名被困深山的群众成功解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特警队员采取接力方式,轮流背下山。长途奔袭,他们的体力消耗已达极限,但没有一个人松口气。
在汶川,村民们对前来救命的部队官兵言谢:“你们辛苦了!”可官兵们说:“你们受苦了,是你们养育着我们,这样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看着疲惫不堪的官兵,七尺男儿流下泪水。
“抢险工作一日不结束,我们一日不撤!”危险和疲劳,挡不住救援队伍疾行的步伐;真情的话语,闪烁着使命和坚韧。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救死扶伤,永不言弃。”白衣天使竭尽全力,救死扶伤、减少致残。
在汶川映秀电力公司办公楼废墟里,虞锦华被埋在了6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只好从废墟上方打探洞。被困近150小时,虞锦华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尽快挽救生命,医护人员冒着余震危险进入5米深的探洞,为虞锦华现场截肢。
“一定要挺住,活着就是幸运。”地震后坚守岗位70多个小时的绵阳市中医院护士长黄琼,总是微笑着安慰伤员。谁能想到,她自己已在3天内相继接到7位亲人在地震中罹难的消息。紧张的工作,让黄琼几乎没有时间流泪,而每个伤员都在她的眼神中感受到信心和温暖。
灾难固然无法选择,但当巨灾袭来,生死每每面临抉择。
东方汽轮机置业公司职工陈元忠,妻子被埋在了叶片分厂废墟下。当他心急火燎地带着吊车前去营救时,公司要他赶紧把吊车开到学校救人。那一刻,泪流满面的陈元忠一声没吭,掉头将车开往东汽中学。许多孩子得救了,但陈元忠的妻子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时任北川县长经大中,亲人3人遇难、3人失踪。但他从废墟中爬起来,毫不犹豫地投身前线指挥。
与时间比速度,奇迹来之不易,除了生命的坚韧不屈,更要归功于救援的锲而不舍。
这场大规模的生命营救,“相当于打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抢险救援,共投入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医务人员、专业搜救队等达数十万人,志愿者100多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当地干部群众,最终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
生命至上,在抢险救援中格外闪亮。
逝者也得到尊重。对遇难者遗体消毒深埋,具备条件的地方还采取了照相、取DNA等措施。
2008年5月19日4时57分40秒,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缓缓下降。
14时28分,汽笛警报长鸣,国人齐身肃立、低首默哀。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降半旗志哀。
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生命的尊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衷共济凝聚制度优势
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强震发生。
“绵阳曾是地震重灾区,知道灾区人民需要什么。”第一时间得知震中地点,火速赶赴市应急指挥中心的绵阳市委负责同志致电雅安市领导,获知当地灾情严重,立即指示启动支援雅安市抗震救灾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芦山如是,玉树如是,汶川如是。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玉树人!”“我们都是芦山人!”
温暖的话语,凝聚着共同的心声。
芦山县城居民王玉丽身怀六甲,婆婆在地震中罹难,丈夫受重伤、入院治疗。地震当天起,王玉丽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街坊姐妹们送的“百家饭”。邻居彭继梅把从家中抢出来的鸡蛋送给了王玉丽,却舍不得让自己10岁的孩子吃。
这样的一幕幕,在汶川、玉树都曾出现。
汶川突遭劫难,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农民宋志永坐不住了。地震当天晚上,他便心急火燎地独自出发了,临行时给每位兄弟发了短信:“我先走了,你们随后跟上!”
剩下的12位兄弟如约赶到绵阳,立下“伤亡一律自负,保证帮忙不添乱”的军令状,直奔北川与宋志永汇合。他们和救援部队一起,在瓦砾中搜寻幸存者,救出25人,清理出60多具遇难者遗体。随后,13位农民兄弟又赶到安县晓坝镇,十几天里,他们帮助搭建起300多顶帐篷,装卸救灾物资上百吨。
“唐山十三义士”的事迹传为佳话。
爱的力量强劲传递。灾难面前,一双双温暖的援手,让灾区群众在绝境中逢生,在感动中振奋。
“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这幅灾区大地上醒目的标语,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彰显的是祖国大家庭守望相助的炽热情怀。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当灾难再次降临,一个个慷慨解囊的义举,一次次举国相助的行动,再次书写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品格,汇聚了抗震救灾的深厚力量。
位于都江堰市东北面的壹街区,有一个占地66亩的人工湖。俯视湖心岛,形状犹如两手相握。“这寓意壹街区由上海和都江堰联手打造,我们是一条心、一家人。”壹街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负责人周宝琦说。
壹街区核心区是汶川震后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的重点项目,双方携手打造灾后重建城市综合配套项目,解决群众安居问题。
汶川地震后,“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援建机制建立。承担援建任务的省市全力支援灾区,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
走进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映入眼帘。规划有致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绿树掩映的场院,村门旁一家名为“玄郎人家”的农家乐里,游客品茶品茗闲聊。
玄郎村是汶川灾后异地重建的一例。在江苏武进的援建下,从新址破土动工到农房全部建成、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只用了半年多时间。“2010年1月8日,422户居民过年前全部搬入新居。”村支书孙秀华感佩至深。
“首都标准”“山东情谊”“广东速度”“上海质量”……这些特定名词的背后,是对口支援省市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汶川,来自珠海的工程专家张彤被称为“拼命三郎”,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援建中,张彤骨折动了手术,右小腿里夹着一块钢板,仍然每天拄着拐杖到工地。
在北川,提起崔学选的名字无人不晓。他是山东潍坊市原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也是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第一任组长。2008年5月,到北川不久,崔学选的身体就出了问题,为了坚持工作,要吃下平常剂量两倍的药。北川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同事劝他回山东治疗,崔学选左推右拖,就是不肯走:北川两万多群众还盼着早点建好新房子呢!
崔学选终于病倒了,弥留之际,仍然牵挂北川。已经无法说话的他示意女儿拿来纸笔,艰难地写下一行字:“回北川,给孩子(指孤儿姊妹)钱,叫她们(指妻子女儿)去,这事重要。”
5年来,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灾区,援建省市和灾区人民一道,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援建结束了,帮扶远没有结束。
在什邡市人民医院,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院长陈荣久将其归因于北京“后援建时代”的持续帮助,“北京不仅仅援建一所漂亮的医院、提供一批先进的设备,更是提供了顶尖医疗资源的制度化对口援助。目前,北京来的对口专家,医院常年保持6人左右。”
发展振兴,美好家园,感恩奋进展开梦想翅膀
“因为有你,驱散阴霾;因为有你,生命之花再度重开……”2011年央视春晚上的这首《因为有你》,表达着四川人民的感恩情怀。
回首艰辛来路,放眼巴蜀大地,“感恩”二字,同汶川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进程如影相随,已深深融入灾区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如今行走灾区各地,不时会发现“许昌新村”、“辽宁大道”、“重庆路”这样的新地名。每个地名背后,都有许多感人故事;每个地名本身,都在诉说灾区人民对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
知恩、铭恩、报恩,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文字的流露,更是一种发自内心、诉诸行动的责任。
芦山强烈地震,汶川震感强烈。灾难降临,汶川人感同身受。“我们有救灾经验,让我们去吧!”汶川震中映秀,人们踊跃报名参加救援。
20日上午11时,由民兵抢险队、山地救援队、医疗救护队、心理抚慰队等组成的汶川县救援队集结完毕,130余人赶赴芦山。
绵阳市火速派出600多名医疗救援人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和33台重型机械,先行奔赴雅安灾区。随后,5辆满载救灾物资的汽车疾驰灾区,物资中包括500顶帐篷、2000件饮用水及2000件方便食品等。
不只是汶川,不只在省内,四川人感恩的脚步,早已遍布全国。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四川甘孜州的49名医护人员成为首批抵达震中的省外医疗救援力量。甘肃舟曲泥石流,武警四川总队派遣的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舟曲的部队。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四川消防总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市等纷纷派出救援人员,还有不少四川志愿者赶赴震区。
感同身受,知恩图报。
2010年7月,玉树州民族中学的1600多名学生在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学复课。为了让来自玉树灾区的同学们有最好的学习环境,八一聚源中学师生一个月内两次搬迁。
2011年初山东大旱,四川迅速调配77台(套)大型钻探设备、845名工程技术人员赶赴山东旱区。
2012年7月,北京遭受暴雨洪灾,四川什邡籍在京人士和什邡企业家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感恩公益基金”,划拨120万元“暴雨灾害救助”。
怀感恩之心,立奋进之志。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县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这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信心,道出了灾区人民自力更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
北川县开坪乡龚兴兰和丈夫创业养猪,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接连遭受“5·12”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9·24”特大泥石流沉重打击,损失百余万元。
坚韧的农家妇女一次次擦干眼泪,“只要人还在,就决不放弃,就一定坚持,一切从头再来!”如今,龚兴兰已在北川成立震兴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占地44亩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万头,产值1000多万元。由此喜获“中国青年创业奖”的龚兴兰,如今的梦想是“帮扶带动附近农民养猪致富,让更多的人吃上北川的绿色品牌猪肉。”
德阳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汶川震后第八天,灾后首批产品起运出厂;震后1个月,大部分关键设备恢复运转,总体产能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工业总产值创新高。公司党委书记何显富在《建设美好新东汽——感恩回报的行动体现》一文中说,把企业经营好、发展好,是感恩祖国、回报社会的最好体现。
最大的感恩是加快发展振兴,最大的感恩是建设美好家园。
2011年8月,四川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重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
如今的地震灾区,城乡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放眼四川,发展振兴步履刚健。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全省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地方公共财政三年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
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巴蜀大地,奋进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