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洋村简介】
茗洋村位于我市西北部山区,隶属贯岭镇,与我市分关村和浙江泰顺县交界,距城区12公里,全村共24个自然村734户3129人。茗洋是闽东重点革命老区根据地之一,是中共鼎(福建福鼎)泰(浙江泰顺)区委的成立地和驻地,中共闽东特委领导的闽东独立团,刘英、粟裕领导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工农红军挺进师都曾进驻茗洋。革命战争年代,茗洋村超半数村民自发参与革命,解放后确认烈士和革命“五老”,茗洋有烈士15人,革命“五老”111人。在国民党看来“茗洋人连骨头都是红的!”,“红茗洋”的称呼由此传开来。
2006年,茗洋村被列为宁德市和福鼎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挂钩帮扶单位省、市扶贫开发协会的倾心倾力帮扶下,尤其是在近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茗洋村整合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等项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四个千亩”(黄栀子、槟榔芋、茶叶、其他综合经济林各一千亩)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集中规划建设了水、电、路等一批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逐年提升,连续七年超越全市人均收入水平。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被授予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福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老区工作先进单位、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贯岭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此前,来过一趟茗洋,很匆忙,记不起缘由、所见所闻,印象里只有一座红茗洋革命纪念馆。这是第二次来,时值盛夏,满目明绿,生机蓬勃。
红,是茗洋的底色。地名之前直接冠以“红”字,是人们对于它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堡垒形象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的确认和纪念。
如果早两三个月来,我将看到茗洋的另一种色彩:栀子花开时节,满山野的清绿中堆叠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雪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茗洋,是一片色彩丰富的土地。
从“红色之路”到“致富之路”
公路千回百曲。汽车随公路盘绕而上,仿佛山一重套一重,一重重不断往深处延伸。其实并不远,十来分钟的车程而已。在山里行车,常常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走的时间不长,却仿佛已地老天荒一般。
是那种五六米宽的乡村水泥公路,勉强可容两辆车对开,路面整洁。路上时有车辆往来。村主任朱春弟说,茗洋全村700户,有四五百辆小车,过年过节和农忙时节,住在集镇和市区的村民两头赶,拥堵免不了,所以道路拓宽就成了头等大事。
很自然就想起八十多年前的茗洋,想起革命先辈郑丹甫等当时在茗洋一带翻山越岭的情景。所谓路,就是曲里拐弯的山岭,郑丹甫和警卫员一前一后,弯腰往上爬,到了一个山头或谷口,停下来,呼一口气。不知歇了几口气,终于看到牛栏岗,一处隐蔽的小山坳,坳里蹲着一间破茅屋。
牛栏岗是茗洋的一个地名,1935年11月中共鼎(福建福鼎)泰(浙江泰顺)区委就在这里成立,郑丹甫是首任区委书记。革命战争年代,茗洋村超半数村民自发参与革命,为革命付出巨大的牺牲。解放后确认烈士和革命“五老”,茗洋有烈士15人,革命“五老”111人。
“茗洋人连骨头都是红的!”敌人说得咬牙切齿。“红茗洋”由此传开来,在敌人的语意里,它是“顽固”的代名词,在党和人民的词典中,它寓意忠诚、不屈、牺牲、旗帜。
又说到路。“十几年前修建了这条公路,全村欢天喜地。有了公路,茗洋到集镇、市区更近了,这些年黄栀子、茶叶、槟榔芋产业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大有关系。”还有村溪的整治、美化,建设红茗洋纪念馆和造福工程新村……“国家每次出台好政策,村里就一定有大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借美丽乡村建设和全镇产业布局调整的东风,村容村貌变化更大更快。”朱春弟说。
沿着另一段盘山公路,再走一段慢道,我们来到山顶上的观景平台。那儿是全村的制高点,数千亩的栀子园、茶园、槟榔芋园随山峦此起彼伏,很是壮观。朱春弟兴奋地说:“你想像一下,每年栀子花开季节,站在观景平台上,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四个一千”的绿色希望
农历六月,栀子树上挂满了青绿的果实,掩藏在浓绿的枝叶间,似乎还有些羞怯,不肯把未成熟的秘密示之以人。俯下身子,手指轻轻撩开遮挡的枝叶,贴近它,亲近它,我仿佛听见了它们的心语:对成熟的渴望和对丰收的满满希望。
如果说红是茗洋的底,那么绿就是茗洋的面。盛夏时节的茗洋,满山野都是浓烈的绿,明亮的绿,充满希望的绿。朱春弟告诉我,茗洋村有“四个一千”:千亩槟榔芋、千亩有机茶、千亩黄栀子、千亩经济林。“四个一千”就是茗洋的四大产业,茗洋全村乡亲幸福生活的希望所在。
茗洋最大的资源就是山。
山是资源吗?如果是,那个叫愚公的老人为什么一定要把山搬走?因为山阻绝了交通和信息,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交往。这是贫穷的一条主根。所以,直到2006年,茗洋村还很穷,被列入宁德市、福鼎市两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
如果不是,茗洋的希望又在哪里?而且,既然能让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坚持下来,它就一定拥有母亲一般的情怀和乳汁。
数十年前的一段红色历史见证,茗洋人有挑战命运、更新自我的传统。他们不甘于贫穷落后,他们不相信贫穷落后是茗洋的胎记。
挂点帮扶茗洋村的是省、宁德市、福鼎市扶贫开发协会。一次次走访、考察、探讨、商议,他们与村两委、与村民们达成共识:发展生产是第一要务,思路是“扩基地、推科技,创品牌、促营销”。思路引领下,茗洋村建成了“四个一千”特色优质农业产业生产基地。
基地的组织形式是8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把种植大户和其他乡亲组合成生产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解决了个体单干解决不了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科技培训、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等。
“一对老两口,一年攒个三五万元没问题。茶园两三亩,这几年福鼎白茶这个行情,一亩少说也可以挣8000元,黄栀子每家5亩,行情好的年份,甚至能挣10来万元,行情不好,就算挣个采工,采期长,一年72天,两夫妻一(下转4版)(上接5版)天采400斤,也有三两万元。”
在村便民服务中心,朱春弟和村支部书记陈秀桃与我们聊着村里的人和事。恰好来了一位村民,刚从地里回来,一身劳动装束,满头满脸的汗。他叫翁日奎,60多岁,家住里岙自然村,儿子住在镇上,老两口在家务农。一聊起来,几亩茶园、栀子地,一年收入多少,果然如村干部所说。
茗洋村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是16580元,是2006年的7倍。
“人均收入‘破万’是在2013年,十八大胜利召开的第二年。栀子、茶、槟榔芋几大产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之后的几年,收入不断水涨船高。”朱春弟说。
共绘茗洋的美好明天
贯岭一年什么时候最美?我想,所有人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是:每年五六月。
这时节,大地绿意丰沛,就像一匹巨大的绿绸,随着起伏的山峦波澜般铺展开来,抖动起来,一团团、一簇簇洁白如雪的栀子花点缀其中,空气中飘荡着栀花特有的清香,谁置身其中不陶醉?
难怪每年都有那么多诗人、摄影爱好者、郊游爱好者要赶在这个时节去贯岭。难怪贯岭镇一年一度的栀子花节人气那般劲爆。
这是一种兼具经济效益和审美效益的植物,它四季常绿,花香沁人,一直都是重要的庭院观赏植物;它的花、果、叶、根均可药用,花果可以提炼栀子油、可以成为化妆品的有机成分,花与茶合作,成为香色味独特的栀子茶。用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籍华人王志远教授的话说,它“浑身是宝”。
形态美,气质也美,外表美,内在也美,这样的天赐之物,让福鼎人爱得贴心贴肺。2018年,福鼎市海选“市花市树”,栀子花一举夺下“市花”的桂冠。
茗洋理所当然是这幅美景中的一部分。贯岭是福鼎黄栀子的主产区和产品集散地,茗洋是主产区中的主产区,黄栀子种植面积6000亩,占到全镇的四分之一。
老区、畲村,“四个一千”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栀子花海,这些都是可贵的旅游资源。近几年,茗洋村每年接待的游客不少两三万人。
镇、村已有了更落地的行动。离村部不远的肖温是造福工程安置房,两排新式楼房夹着一道宽坦的大街。街两边的房子都是锃亮的铝合金立面,有几家亮出了招牌:“栀花民宿”“洪氏包子”……
茗洋的颜色还不仅仅有红、绿、白,当金秋黄栀子成熟季,枝头上挂满的一颗颗红色果实与绿叶交相辉映,槟榔芋出土时那一颗颗褐色的“大炮弹”被搬上“芋王节”的舞台,当……
我恍然悟到村干部话中未说明的部分:栀子花开香飘远,乡亲们从游客趋之若鹜中看到发展乡村旅游的价值,看到可以借栀子花的白,绘上更多丰富的颜色。
我确实看到了这一幅画,一幅壁画,画面上是红旗、绿色的茶园、槟榔芋、栀子花、明丽的畲族歌舞,以及景物中的人:游击队员在战斗中、茶园芋园山地上农民们辛苦劳作。朱春弟告诉我,这是2016年7月,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在茗洋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留下的画作。
这一幅画描绘的,当然是茗洋乡亲们对前景的展望,也是中国美院师生、还有我们对茗洋村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