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蔡雪玲)2017年12月13日,走进磻溪镇赤溪村,村口“学习十九大”等系列宣传栏映入眼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内电源放映点,“风俗特色”“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十三个灯箱,生动形象地呈现了畲族与乡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示范引领、资源整合、地域特色”的原则,立足村级“八个一”和镇级“十个一”标准,确定12个宁德市重点村(社区)与6个重点乡镇(街道)为建设示范点,积极探索“N”个文化特色,全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整合建设工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突出制度设计。明确“五个纳入”,将试点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纳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评,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原有12个宁德市级重点村(社区)补助资金的基础上,从本级财政中拨付120万元,支持6个福鼎市级重点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将非重点村(社区)的功能整合建设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各乡镇(街道)同步推进,平衡发展。
突出综合利用。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依托闲置校舍、古民居、文化礼堂、非遗展馆等阵地,整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科普宣传、远程电教等资源,统一按村级“八个一”和镇级“十个一”标准建设,实现提档升级。对17个乡镇和280多个村基础设施进行资产置换和盘活整合,测算新扩建占比不到5%。
突出工作指导。成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我市宣传部积极牵头抓总、协调督促,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推进、具体实施,市直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建设过程,实施一周一报制度;收官阶段,开展集中巡回督查。
突出示范引领。以柏洋村和太姥山镇为首批样板,我市年内已基本完成包括5个省级、12个市级、6个县(市)级示范点在内的7个乡镇(街道)和72个行政村服务中心建设。
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我市注重把中心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村史馆等地方文化特色项目相结合,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融入太姥文化、白茶文化、畲族文化、海洋文化、边界文化等地域元素,凸显各示范点“文化符号”,实现提档升级。店下镇的农耕文化展示馆、沙埕镇的海洋展示馆、前岐镇的红色文化展示馆,以及分水关村的边界文化展示厅、财堡村的太姥文化展示馆、瑞云畲族村的畲族大舞台等都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