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蔡雪玲)6月3日,太姥山镇财堡村人声鼎沸,在这里举行的“太姥山镇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暨蓝莓采摘节”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蓝莓采摘、特色农产品制作体验、美食品尝、民俗表演、田园风光摄影,“亲山、亲水、亲子”的魅力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
“以前只是在超市或水果店买过蓝莓,从未亲自到园里直接摘来吃。今天一家大小都过来了,小孩更开心了,可以游玩的同时还有蓝莓吃。”来自浙江温州的王先生说。
漫步村道,放眼望去,一幅幅畲族风情的农家墙画,古朴大气的沿溪景观长廊,不仅是游客驻足的地方,也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去处。
近年来,我市按照“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以及“突出乡土气息,尽显田园风光”的目标要求,坚持做到“引导不代替,支持不包办,协商不强迫”和“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围绕产业支撑、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管理创新,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从完善规划、裸房立面整治、绿化美化、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配套、道路建设六个方面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2012年“点线面”农村社区整治开始,累计完成投资约4.19亿元,开工或完成项目建设累计达450多个,完成房屋立面整治约2500余溜,新增或改造村庄绿化面积约2万平方米,涌现出柏洋、赤溪、潋城、周山、双华、翠郊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带动该市美丽乡村发展。
形之美: 因地制宜
彰显美丽乡村的智慧定位
“这边有职工广场、孝文化公园,那边建起幼儿园,超市卫生所,老人有了幸福公寓,环境美来空气鲜……”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党委书记王周齐尽情表达着村里的变化。随意推开一家门,只见客厅液晶电视、空调、沙发一应俱全。
柏洋村的“美丽范儿”只是福鼎美丽乡村中最美的风景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把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作为重要内容,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行路、住房、上学、就医等问题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合理配置资源。
同时,我市因地制宜,立足村庄基础条件、特色资源和发展定位,协调争取省村镇建设中心等规划设计部门专家指导镇村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型、生态休闲旅游型、历史文化名村型、民族特色村寨型、扶贫红色纪念型等5种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打造彰显福鼎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体系。
牛郎岗村海滨旅游、财堡村蓝莓采摘、赤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点和店下恒润、品品香河山、绿雪芽太姥山白茶庄园等50多个休闲农业项目,初步形成集休闲农业、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多元发展的乡村旅游格局。
在“多点开花”的基础上,我市坚持“串点成线”,精心打造“花海果乡畲村风情游”“山海渔乡美丽乡村游”“山海岛主题村落游”“山溪茶乡古村文化探寻游”“大太姥山精品乡村游”“城郊山溪生活体验游”等6条乡村旅游主题线路,推进3个乡村旅游区、5个主题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发展。
围绕乡村旅游点相对集中的八杨公路及环太姥山区域周边景区,建设沿州、巽城、关盘、西岙、界牌洋等5个山海沿线乡村旅游观景平台。
气之足: 产业支撑
乡村种出“摇钱果”
初夏的太姥山镇财堡村,白墙黛瓦的小康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此起彼伏的谈笑声从蓝莓果园深处传来。
财堡村蓝朵农庄的老板缪友锋,2012年流转了财堡村80多户350亩土地种植有机蓝莓。
“除了供采摘,还形成了专门的蓝莓酒、果汁、果酱等产业链,对蓝莓进行深加工,在线上线下销售。”
“蓝莓园里,打工的村民上百人,年老体弱的居多。”60岁的雷祖广在财堡村蓝朵农庄打工三年多了,工资是每天140元。他说,茶季时采茶,闲时到蓝莓园打工,再加5亩土地的流转租金,一年也有好几万元收入,能像现在这样,门口挣钱,住家里,感到很舒心。
九鲤景区所在的赤溪村,依托旅游带动200多户群众参与农家乐、农家超市等旅游经营,村民们种养的茶、果、蔬、鱼、禽等生态特色产品实现就地销售,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家庭近150户。
没有主导产业支撑,群众的口袋鼓不起来,美丽乡村终究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为了实现宜居宜业,村美民富。我市采取贴息贷款、项目奖励、技术支持等措施,指导各村立足特色山海资源,合理开发现代特色农业项目,建设金谷枫林花卉、鼎佳吉畜禽特色养殖、苏景休闲山庄园等40个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以及涵盖店下海田、三佛塔,太姥山镇潋城等村的2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5000多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13家,农业企业联结农户7.65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万多人,每年实现工资性收入1.3亿元。
变“拥有资源”为“利用资源”,让资源禀赋变成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不仅在我市城乡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也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保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神之韵: 内外兼修
探文寻史留住“乡愁”
6月4日,贯岭镇在茗洋村举办“栀子花农旅文化节”,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前来拍照,定格鸟语花香的美丽瞬间。“栀子花文化节”植入当地的嘭嘭鼓、山歌对唱等特色民俗文化元素和红茗洋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使黄栀子这一特色农业向文创产业迈进。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留住乡愁”这一乡村发展理念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指挥棒。我市挖掘镇村历史文化脉络,注重保护传承每个村子原有的文化气息,融合生态、民俗等理念,为美丽新村植入特有的文化元素,留住乡愁,形成了小白鹭沙滩度假、杜家峡谷休闲运动等生态旅游村,翠郊古民居、潋城古堡等传统文化村,赤溪精准扶贫、三佛塔整村搬迁、周山红色革命等扶贫红色村,柏洋工业小区、财堡蓝莓采摘等特色产业村,双华、瑞云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巽城、西昆等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仙蒲、潋城、斗门头等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坚持以保护和修复为主,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地方特色。
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挖掘农耕、白茶、畲族等民俗文化,精心组织佳阳乡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硖门乡瑞云“四月八”牛歇节、沙埕元宵花灯节、前岐桃花节、点头开茶节等传统特色文化活动。
花果经济、休闲观光、摄影写生、寻根探史蓬勃兴起,昔日沉寂小山村已成为城里人青睐的游玩目的地。据统计,全市各类乡村游每年可吸引游客13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