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祭祀太姥娘娘 周兆祥 摄
文化,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很强的影响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更是一个地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软实力。恰如厦门大学教授张先清在《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导论中所言,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太姥文化建设,在为新时期福建文化建设积累宝贵经验的同时,其自身也可以转换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从而涵养现代太姥文化区人民的精神世界,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沛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为实现“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近年来,福鼎市无论是在建设滨海旅游工业城市时期,还是步入“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滨海旅游城市的新阶段,以太姥文化为核心的福鼎地域文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都表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光合作用”与日显现。太姥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的“山海大观”魅力正被世界称赞。
据了解,为将太姥文化资源转变成推动地方发展的文化力量,福鼎市政协也一直在太姥文化中寻找灵感,探索如何将地域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和人的发展和谐统一起来。最终,《关于加快福鼎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发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调研报告》、《关于创建“大太姥”、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的调研报告》等一份份深耕太姥文化,为民生谋福祉的履职成果相继而出。
数字说明一切。据太姥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市“创建‘大太姥’、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的引领下,太姥山岳景区2015年前11个月共接待游客44万多人,实现收入3378万元,以太姥山文化旅游节为依托开展的太姥山赏石、太姥山探洞、太姥山溯溪、太姥山亲海、太姥山品茶等系列活动异彩纷呈,每月的太姥山旅游日主题活动更是将太姥山旅游推向一个个高潮。
文化旅游展示活动中畲族歌手在演唱畲歌 林思思 摄
同时,依托大太姥文化旅游品牌和福鼎白茶故里、古堡民居、畲寨风情、嵛山岛美、沙埕名埠等全域旅游景观的深度融合,福鼎市正向打造以太姥山为龙头的山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阔步迈进。据福鼎市2016年旅游工作报告显示,过去5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3亿元,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由17.8%增至43.1%,全市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生活的特色产业。
在太姥文化区的畲乡赤溪,一曲文化旅游惠民生的优美旋律也正在奏响。坐落在“山海大观”的太姥山西南之麓,近10平方公里的赤溪村青山环绕、林木滴翠。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近年来,赤溪村立足生态优势,依托太姥山、九鲤溪等旅游资源,通过发展富有特色的畲乡村寨乡村旅游,走上了一条“生态立村、农林强村、旅游富村”的小康路。“近10年来,赤溪村接待游客量超过80万人次。目前,村民从旅游相关产业获得可支配收入近1000万元,旅游收入占比达58%,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13600元,距离小康村仅一步之遥。”赤溪行政村第一书记王纯华对赤溪村发展乡村旅游定位明如指掌,“建设‘闽东畲族风情生态旅游村’和‘太姥山下清新山水休闲乡村’,这是根据本地山水环境、资源状况和产业特色作出的选择。随着太姥山至赤溪旅游公路通车,赤溪村将成为太姥山旅游服务的重要支点。”
“传统儒家文化使其延承了崇德重礼的儒化内核,依山面海使其拥有了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而‘生于太姥之下,养于太姥之下’又让此地成为周边人民一种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厦门大学张先清教授的解读不啻为今日之福鼎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的概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姥文化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已经凝练为支配福鼎地区民众生活的深层心理素质,不断渗透进当地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和群体性格等方面,甚至演化成为一种地域文化意识。”
这种文化意识培育的精神世界,塑成的人、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正深深影响着现代城市的文化表达、文化印象和文化内涵。生活在福鼎这方人文圣地的人民,所表现出的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思远能容的精神气质、厚德扬善的行为模式、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鼎力争先的创新勇气,也正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实力。
从此角度讲,弘扬太姥文化、留住文化乡愁,可以增强福鼎人民的凝聚力,可以铸造本区域的文化品质,可以提升该地方的全面建设,而这也正是按照“五位一体”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未完待续)
□ 人民政协报记者 刘春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