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打造教育强市,作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政治任务,做为事关福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中央、省和宁德市关于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强市的工作部署和目标要求落在实处,有力地推动我市教育事业上新的台阶。
教育强市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创建教育强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惠及子孙后代的民生大事,全市上下已然达成共识。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之初,我市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教工委书记和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机构。在整个教育强市创建进程中,陈其春书记、程树平市长、教工委曹清福书记、陈梅副市长始终高度重视,靠前指挥,亲力亲为,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目标实现。
为把“创建”工作落在实处,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等,对教育规划用地、学校土地证、房产证发放、校长聘任制、教师绩效工资、城区学校扩容、薄弱校改造、职业教育发展等事关全局的重难点问题,认真研究,及时破解,努力达到指标要求。市政府在2011年攻坚“双高普九”投入“四个一千伍佰万元”的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硬件建设。
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把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政府以责任状、文件形式,明确乡镇政府、市直涉教部门、中小学校工作责任,制定工作计划,倒计时安排相关工作;建立乡镇教育情况一月一报制度,着重对“创建”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进行拾遗补缺,整改提高。将教育强市创建工作纳入乡镇教育工作的年度督评考核中。建立乡镇教育工作监测、评估、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加大硬件投入保障教育强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财政增收,我市更是逐年增加财政主渠道对教育的投入,做到财政对教育拨款、人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等“三个增长”。据了解,仅财政对教育拨款这一方面,2010—2012年财政经常性收入三年平均递增24.47%,而财政对教育拨款三年平均递增是26.32%。
自2009年9月开始,市组织建筑设计院、房管所、质检站等有关技术部门完成了全市农村学校(教学点)468栋校舍安全的检测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采取抗震加固,迁移避险等措施。2010—2012年,校安工程立项24个,建筑面积86873平方米,总投入1.182亿元,目前已有22个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市委、市政府把校安工程做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抓手,陈书记、程市长亲自部署,亲自督查,强化措施,严肃问责,落实任务,校安工程成为“民心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据统计,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争创教育强市,近三年市财政共投入3.25亿元(其中:省级补助8620万元),用于推进农村薄弱校,各类教育设施均衡配置等工程建设。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创强工作除了与市领导高度重视,投入资金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外,我市还充分调动和肯定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市乡(镇)党政领导对学校、教师做到“教师节有表彰,春节有慰问”,在选举、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教师代表。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政策,将教师工资、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确保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水平,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教师增资、教师退休前三年职称高聘、民师退养等问题。社会各界和市直单位对学校、教师有更多的包容和关爱,全社会捐资助教,捐资助学蔚为风气。
与此同时还努力完善新教师补充机制,市编制、人事部门根据省定标准和本市实际需要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2010—2012年教育、人事部门通过公开招考相继录用228名新教师,农村学校、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的矛盾在较大程度上得以缓解。
此外,市委、市政府确立科学教育理念,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切实促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切实提升教育强市总体水平。 □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