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聪 易 闻
美丽富饶的东海,是渔民们世代耕耘的一块沃土。依托这一巨大蓝色“聚宝盆”,沿海渔民走上了致富路。
“这几年用了新技术,产量上去了,效益好多了。”朝辉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大贵笑呵呵地说。陶总是一名对虾养殖能手,他的公司专攻对虾养殖。他告诉记者,处在我市这种纬度范围,原来一年也就能养殖一季的对虾,用上了高位池、温棚等新技术,一年两季不成问题,安排好的话,三季也是有可能的。
我市海岸线长达332.3公里,全市海域面积149.62万公顷,其中滩涂面积6670公顷,有12个乡镇72个行政村地处沿海。“靠海吃海”,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是沿海地区群众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来源,全市5万多人从事渔业生产。做为我市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与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并重,大力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引进新渔业生产技术,并通过培育、引进、发展壮大水产品加工企业,推动海洋经济产业迈上产业化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耕海牧渔”方式,推动海洋经济产业做强做优。201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47664吨,比增4.59%,产值213984万元,比增29.25%,其中海洋捕捞77587吨,海水养殖70077吨;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44876吨,产值达11.98亿元,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0011元,同比增长39.74%。
市海洋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朝新说,传统虾类养殖基本用土池加土苗,从中选出好虾再进行繁殖,现在利用最新的地膜池,把土和水隔开,再加上采用进口F1代优质苗,不仅生长速度快,且苗种普遍优良,产量从原本的土池每亩800斤左右,上升到地膜池每亩5000斤。王朝新说,我市海水养殖业已逐步从半精养向设施集约化养殖转变,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深水网箱养鱼、工厂化养殖等新型高效海水养殖模式悄然兴起,养殖的对虾、大黄鱼、鲈鱼等享誉海内外,源源不断“游”出国门。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海洋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在增加生产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渔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方面,我市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福鼎海鸥水产公司养殖网箱6000口,并与400户渔民合作成立了4个养殖合作社,在我市沙埕、嵛山、台山及宁德三都澳等地外海获得4000余亩的海域使用权,公司依托强大的加业能力和技术力量,带动养殖户发展养殖规模,提升科技养殖水平,实现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促进了养殖户的增产增收,带动整个产业持续优化发展。2011年产值8.28亿元,出口创汇9200万美元。公司总经理何祥楷说:“在公司的技术指导、基地科技养殖的示范带动下,渔户们改变了传统小网箱养殖的做法,将网箱推移到外海,采用周长为50m的金属圆网,产量从每口一吨上升到20吨,效益提升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