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晓
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3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800万元,农业产值12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41元……2012年,“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用一串闪光的数字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丽答卷,昔日的贫困村正阔步迈向新征程。
赤溪村位于福鼎市磻溪镇东南部,与霞浦相毗邻,距福鼎市区65公里,离集镇23公里。八十年代,赤溪是贫穷的代名词。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新闻科长的王绍据,听说磻溪镇有个畲族自然村“挂”在一千多米高海拔的山上,种粮没田,买盐没钱,于是他决定去那里看看。这里穷得令人难以置信:几座破烂不堪的茅草房散落在山旮旯里,村民个个面黄肌瘦,吃的是地瓜丝拌野菜,穿的是破衣裳,孩子光着脚板没鞋穿,甚至还有婆媳两人仅有一条裤子轮流遮体的窘况……采访结束,王绍据连夜赶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文章。6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王绍据的文章,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关怀贫困地区》。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扶贫工作的通知》,后来又制订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国规模的扶贫工作拉开大幕。王绍据的这次采访,不经意间成为全国扶贫攻坚计划的前奏。2009年4月30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国开发[2009]57号文件通知福鼎市中国扶贫第一村造福工程图片晋京参加纪念建国60周年大型《成就展》,因而,就有了现在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称号。
多年来,赤溪村人民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及新农村建设的指示和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发展旅游、无公害茶园、淡水养殖、珍贵苗木种植等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年赤溪村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由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开展为期三年(2011.1—2013.12)的挂钩帮扶工作,2012年又被列为福建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承接上级党委政府的各种帮扶政策和优惠措施,赤溪村积极争取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迎来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机。
2011年,赤溪村提出建设“全国扶贫明星村”目标,在第一个“三年计划”(2011-2013)结束后,实现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末翻一番的目标,在第二个“三年计划”(2014-2016)结束后,实现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比2013年末翻一番的目标。
目标提出后,赤溪村立足当地实际,坚持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太姥山为依托,以九鲤景区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加大宣传推介,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昔日穷山沟崛起了一个旅游新村,现已成为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和亮点。2012年,赤溪村九鲤溪景区被授予“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称号,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全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300多户群众从事旅游行业,实现旅游收入7000多万元。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赤溪人以超前的眼光,秉承“生态富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扩大优质水果、名优茶叶、毛竹林垦复改良、特色淡水养殖等规模,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副产品“中国扶贫第一村”特色品牌,提升种养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012年8月21日,市委书记廖小军来赤溪调研,提出了“打开山门,加快建设通往杨家溪的二级旅游公路”的举措,这又为赤溪的发展带来了福音。相信这条路修通之日,必是赤溪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起步之时……目前,赤溪正围绕打响“中国扶贫第一村”和“畲族特色村寨”旅游品牌,着力推进旅游开发和招商工作,争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赤溪村建设热火朝天,一个繁荣昌盛、生态良好的“扶贫明星村”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