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件上,一方面实施市区学校扩容工程,采取新建、整体搬迁等方式,不断满足市区学龄人口剧增的入学需求。
这块热土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历史悠久,自古“学兴俗美”,被誉为“福祉鼎盛”之地。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实验教学普及县”、“社区教育先进单位”、“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1年11月福鼎市“双高普九”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成为宁德市第一个提前实现目标的县(市)。2012年9月福鼎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光学费我家就省了6000多元!”
今年秋季开学,笔者在龙安幼儿园遇上满脸喜悦的翁先生,他和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孩子在私立幼儿园读,一个学期学费要交1300多元,现在公办的幼儿园读一学期只要500多元,算上其他的各项收费,一学期就可以省1000多元,三年下来就可以省6000多元,这是政府给的真正的实惠!”
2011年福鼎市投入2200万元在桐山、店下、龙安、佳阳等乡镇建盖四所公办幼儿园,总面积15000平方米,着力解决农村幼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
教育优先,重在投入。多年来,我市教育经费拨付力度均处于宁德各县市前列。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财政增收,我市更是逐年增加财政主渠道对教育的投入,确保“三个增长”,即财政对教育拨款、人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8年至2010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2.64%,而财政对教育拨款年平均增长率达28.2%; 2011年,市委、市政府安排“四个1500万元”,即:150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500万元用于校安工程;1500万元用于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1500万元用于建立学校多媒体普通教室(班班通),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建设。2010至2011年,全市实施校安工程项目24个,建筑面积7.58万平方米,总投入1.023亿元。一桩桩大手笔的投入,不仅是推动福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保证,更是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我再也不用为择校而烦恼了!”
张先生家住在石湖小区,孩子读小学时就因为不能到附近的桐南小学读书而烦恼不已。今年7月份孩子就要小学毕业,张先生又要为孩子读初中而烦恼:城区有4所公办的初中学校,万一自家的孩子被派位到不想去的学校怎么办。年初听到一条消息让张先生大喜过望。原来从2011年秋开始我市“小升初”方案就进行了改革:户籍在福鼎城关的小学毕业生可凭自己的意愿按照“志愿选择、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的原则在福鼎一中和六中两所老牌初中强校间选择。“这样我孩子不管去哪所学校读我也会放心,我再也不用为择校而烦恼了!”
张先生的烦恼是以往众多家长的共同心病,它也凸显了我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针对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市委市政府“软硬兼施”解决教育短板问题。软件方面,从2010年开始,实施“十百千”工程,即三年内评选10位名校长、评选100位名教师和名班主任,培训1000名骨干教师和骨干班主任。截至目前,已评出两批 “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 共109人。2011年推出小片区集团化办学举措,即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入若干小片区,在小片区内实现强弱并校,集团化办学。原溪西小学与实验小学的合并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除小片区集团化办学外,还做好学校之间“结对子”工作,加大对农村薄弱校的帮扶;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巡回”教学;完善市区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和农村教师进城顶岗学习交流制度。在硬件上,一方面实施市区学校扩容工程,采取新建、整体搬迁等方式,先后对福鼎一中、福鼎六中、职业中专、实验小学、桐北小学进行扩建、增容,新建桐南慈济小学、山前小学、一中初中部,筹建百胜新区中小学,对民族中学、十六中、特教学校重新规划,整体新建搬迁,满足市区学龄人口剧增的入学需求。另一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撤并、整合、优化,大力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完成农村初中及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1.85万平方米。投入3600万元用于完善全市各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设施配套。在闽东率先实现了班班通的硬件安装及使用,为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福鼎教育这五年的发展就像一列行进间的“和谐号”列车——平稳而高速。“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些着眼于未来的投入不仅彰显我市立足长远的战略眼光,更是福鼎的百年发展大计,这才是“福祉鼎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