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广东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广东社科界要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在坚持理论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
在坚持理论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
王 晓(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同时也离不开理论创新的指引。
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实践创新、经济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理论创新在全国也有一席之地。广东的社科专家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经济特区理论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坚持理论创新,发挥理论引领,最重要的就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掌握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凝心聚魂。社科界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当前首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研究的热潮。
一是发挥社科理论引领作用。我省社科界是社科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的主力军,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思考、领会把握,理应走在前面,切实做到在学习上先行一步,在认识上深入一层,发挥好示范带动和表率作用。要通过集中学习和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挥引领作用,凝聚社会共识。
二是发挥社科规划和评奖引导,推动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发挥社科规划理论引导作用,引导全省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化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理论的研究,组织理论界进行集中研究、合力攻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本质、把握规律,提升学术思想、学术话语上的原创力,努力推出一批站位高水准高、有分量有价值的成果。
三是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发挥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社科界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聚合众智、融合众力,组织骨干力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针对如何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实现经济发展能力的阶段式提高;如何提高开放水平,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何遵循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走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等方面展开研究。特别是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对策研究,拿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理论支持。
四是发挥学术交流平台阵地作用,不断活跃学术空气。继续办好《学术研究》,打造好广东社科学术年会、粤港澳学术研讨会、中国(粤桂琼)改革创新论坛、中国(南方)智库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气氛。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五是切实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这个重点,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和管理,把牢方向导向,管好阵地队伍,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确保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全方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和“防火墙”,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的思想理论和舆论氛围。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迈向新征程
杨再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代中国现实,深刻阐明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迈向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富起来的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遵循问题导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和全面落实的路径,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人民的获得感持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我们党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近些年富起来的经验总结,也是党中央推进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经验总结。
强起来的行动纲领。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富起来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新阐述、提出的新要求,是鼓舞人心的战略部署和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强起来的行动纲领。今天,我们国家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主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时代呼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未雨绸缪,决胜千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判断更加准确,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更加清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更加坚定自信。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郭文亮(中山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科学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新形势,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新经验,并提出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一连提出了“七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七个坚定不移”充分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治国理政新的思路、新的战略与新的举措,而在这“七个坚定不移”中,重点和落脚点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从上任伊始颁布“八项规定”、修订出台一系列准则条例,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尤其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与意志持之以恒坚持高压反腐,腐败滥权的“老虎”“苍蝇”被绳之以党纪国法,一系列扎紧制度笼子的党纪党规陆续修订出台,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得到了相应增强和提高。
通过5年励精图治,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所指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
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新要求,即通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不仅要求每个党员干部个人的政治品行和理想信念要不断增强,而且还要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机制和能力要不断提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管党治党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机制都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从严管党治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管党治党的重点和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但任何时候都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人民导向和问题导向。“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坚持理论创新 增强理论自信
王 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分析与预判,对原有理论与方法进行新修正,对历史经验与未知领域做出新解释等。理论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实践,并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来,我国从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提升到目前世界水平的80%以上,广东人均GDP也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与全国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目前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个成功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是什么?既不是不能与时俱进的一些传统理论,也不是因“水土不服”而缺乏解释力的一些引进理论,而是既扎根于中国实践又兼收并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如,用经济新常态判断新形势新任务,用新发展理念来适应、把握与引领新常态发展,用新战略来落实新理念等;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上,确立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指导方针;在结构调整中,指明了我国要从供给侧入手,以调结构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实践与理论意义。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都来自于实践,并在指导实践中彰显有效性。这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以此为主题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强国之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课题。比如,随着要素价格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去30多年靠廉价资源推动高速增长的路子在今后已不可能再用了,这需要从以要素使用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如何有效推进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比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已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如何适应这种需求结构变化,提高有效供给?再比如,扑面而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给我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顺应把握这种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推进组织管理与体制机制的变革?还比如,我们正处在全球化规则体系快速变革与转型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些问题对现有的经济理论都提出了创新需求。
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这个时代对理论创新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但是,要提供符合需要、人们满意的理论成果,还需要下大气力,苦练内功。第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思想;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用辩证分析的思想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要不断学习新理论与新知识,掌握新工具与新方法,扩展新视野与新领域。总之,只有不断地提高理论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发与挖掘丰富的实践宝藏;只有总结与提炼出管用的理论,才能在指导实践中发挥作用,也才能更好地支撑理论自信。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重大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确立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书写的主题。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如何把握和书写,这是学术界正在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判断,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书写提供了基本指引。以探索、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历史的主题,有利于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升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如此,改革开放历史的书写才有高度,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才有高度。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以往学术界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合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事实上,一个理论体系应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主题。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说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解决了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传播。
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是什么?有学者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来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内在结构、理论本质、实践意义,才能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和要义。事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是21世纪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之后第三步的奋斗目标。
确立了党的十九大的主题。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核心概念写入了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标题。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核心概念同样将进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标题。同时,党的十九大将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如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作出系统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明确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长远目标(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界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作出新规定。因此,党的十九大将是谋划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认识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霍秀媚(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个讲话全面深刻又适逢其时,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讲话通篇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条主线,用5个“什么”来深刻揭示党的本质,即我们党要明确宣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同时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3个“意味着”高度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3个“意味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提供了科学指引。
在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我们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不断对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这就是我们坚持理论自信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