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曾云端 陈敏)过去一年,茶产业规模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持续强化、多家茶业获得中国百强茶企……福鼎茶业可谓越战越勇,福鼎白茶连续八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2017年公用品牌价值评估35.53亿元,名列全国第三位,并被授予“最具传播力品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
在3月1日召开的全市茶业工作会议上,与会领导、茶企代表就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梳理,并对新的一年工作进行部署。记者了解到,今年要围绕茶业提质增效、茶农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茶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力争茶业在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方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推进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全市茶园面积保持21.5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2.46万吨,茶产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5万余个,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贡献。图为品品香茶业河山基地。(资料图)
关键词:加强茶园管理
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严格控制茶园面积总量,严禁新开垦茶园,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开垦茶山的行为,尤其是毁林种茶行为,保护好福鼎的青山绿水和良好生态。加强原有茶园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茶园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茶树病虫害,科学合理施肥。进一步推广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产品、产地认证,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加强良种繁育,不断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加大老茶园和低效茶园更新改造力度,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关键词:强化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要重点抓好茶叶质量安全几件事:
在宣传方面,加大茶叶质量安全宣传力度,要形成“制茶有标准、晒茶不落地、农残严抑控、压饼不做假、年份要真实、经营要诚信”的质量安全共识,努力提高广大茶企、茶农、茶商茶叶质量安全意识,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在茶叶生产方面,引导监督茶叶企业执行白茶和紧压白茶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福鼎白茶》福建省地方标准,完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和品质追溯,为品牌发展奠定基础;切实落实好茶叶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倡诚信做茶;加快初制厂房改造,淘汰一批不符合条件的茶叶初制厂和小生产点。
在茶叶监管方面,加强茶叶质量检测工作,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开展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控茶厂建设,严格控制茶叶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关键词:严格行业自律
今年我市将加强商标授权把关和监管。实行福鼎白茶防伪标识管理,严格福鼎白茶商标使用准入门槛和监管机制,加大对授权工作的审核、年检,对严重违反茶叶质量安全、违反行业诚信自律规范的企业撤销其福鼎白茶商标授权使用许可,终止其使用福鼎白茶商标。
与此同时,要加强行业内部监督和落实,举办好每两个月一次的茶业形势分析会,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协调和引导作用,完善行业自律运行机制,强化行业内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倡导企业合法经营、诚信经营,建立违反行业自律规范黑名单,切实规范行业行为。
此外,要组织行业内部企业到现代化高科技龙头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专家进行授课培训,提高茶叶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行业自律意识。
关键词:突出品牌建设
今年要持续做好茶叶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扩大福鼎白茶品牌影响力;组织茶企有重点地组团参加北京、杭州、深圳、哈尔滨、郑州、厦门等全国各地茶事推介、参评、参展活动,引导企业共同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区域品牌。
与此同时,举办好第七届福鼎白茶开茶节、福鼎白茶动画片首映发布会,拍摄微电影《最美的样子》第二部,开展“高山亲、白茶情”海峡两岸茶叶交流活动;举办“全国百位电台总编、记者看福建———走进福鼎白茶”、白茶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及内容,创新茶事活动。
福鼎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今年要加大福鼎涉茶民俗风情、茶史、茶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开展茶文化学术交流,丰富福鼎白茶文化内涵,提升福鼎白茶品牌价值;系统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福鼎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茶旅结合新型发展模式,促进茶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关键词:培育新型茶业经营主体
新型茶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茶业的主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要不断构建新型茶业经营体系,推进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化。今年要鼓励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茶农按照产业标准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有效缓解茶农消息闭塞、销售难的困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规范生产、清洁加工、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诚信经营、科技示范等方面的模范带动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基地周边茶农共同发展。
关键词:推动科技示范支撑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与国内茶叶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发挥好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浙江大学中国白茶研究中心等平台的科研作用,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茶叶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茶叶生产、加工、保健、仓储等重大技术攻关,增强我市茶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完善茶叶科技推广体系,组织实施茶叶科技培训工程,定期举办茶叶技术培训和讲座,提升基层茶技推广人员技术服务水平。推进茶叶信息化服务,发挥好市乡两级茶业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提高茶叶信息化水平。
提高茶叶附加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延长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提高茶叶二三产经济效益。同时,按照“补齐短板、打造亮点、提升档次”的要求,积极推动省级现代茶叶产业园项目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