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琳茶叶加工集中区占地约600亩,集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等为一体,建成后产值将达到2亿元。图为建设中的茶厂厂房。 廖诗雄 摄
“我是在茶叶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现在已是古稀之年,算起来做茶也有几十年。也算是个老茶人,亲身经历了白琳茶业发展的起伏,如今白琳茶业总算又要振兴啦!”一杯甘醇红茶入口,洗尽夏日暑气的倦怠,鼎琳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希坚饶有兴致地谈起白琳茶产业。
作为白琳茶叶加工集中区首家建成投产的茶企,鼎琳香茶业厂区内,一片生产繁忙的景象,悠悠茶香伴着机器轰轰,似乎在呼喊着白琳镇走向茶业复兴之路的铿锵口号。
据悉,白琳茶叶加工集中区选址于白琳寨隧道口,依托于白琳辖区3万多亩优质茶园,占地面积约600亩的茶叶加工园区和50亩的茶花市场,集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等为一体,建成后产值将达到2个亿左右,计划将其打造成闽浙边界规模化茶业加工集中区。
茶业历史的辉煌
祖祖辈辈的白琳邻里乡亲们耳口相传着茶业的历史沿革。有山歌唱到:“白琳茶街生产忙,家家户户去拣茶。早支坐厅中,晚去坐埕下。一年春夏秋,拣茶做不休。”生产劳动与人民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茶农们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脍炙人口的茶歌,概括再现了白琳镇全民从事参与茶叶生产的繁忙景象,侧面反映了茶业在白琳的重要经济地位及产生的文化影响,可见白琳茶业当时的兴盛。
由历史资料推证,白琳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迨至清朝,白琳茶叶不仅内销,还出口销售。据了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鼎的沙埕港设立民用进出口贸易口岸,开始出口茶叶、明矾等农副土特产品。清光绪版《福鼎县乡土志·户口》记载:“福鼎出产以茶为宗,二十年前,茶商糜集白琳,肩摩毂击,居然一大市镇。”
19世纪50年代,闽粤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远销重洋,“白琳工夫”因此而闻名,与福安县“坦洋工夫”、政和县“政和工夫”并列为“闽红三大工夫茶”。1958年,白琳翁江成立福鼎县茶场,划出一块12亩地开发品种园,在全国推广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优良品种。1990年白琳茶厂出品的新工艺白茶获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1年白琳茶厂出品的“玉琳”牌白牡丹白茶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诸多荣誉足以证明,茶业自古以来就是白琳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后来,受各种因素影响,白琳茶产业逐渐式微。
卷土重来的决心
1992年大嶂山玄武岩矿区正式开采投产,到1995年成为“全国最大的建材矿山”和“全国十大石材出口基地”。当年玄武岩以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稳赚不赔的势头,成了全民逐相追捧的香饽饽。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茶业,受到了一定影响。不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启发下,人们渐渐意识到,玄武岩作为资源开采,终有枯竭的一天,或许回到老本行,才是正路。
诸葛亮草船借箭只待东风,讲究时机。而今福鼎茶叶市场的前景一片大好的时机,自然是白琳茶业复兴之路上不可多得的条件。《荀子·王霸篇》有云:“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天时已有,地利人和呢?白琳云缭雾绕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优越。茶叶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生产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再凭借现代机器生产技术,产量大大提高。假以时日,滨海大道的建成,还将白琳至福鼎城区的距离大大缩小至9公里,白琳茶业发展如虎添翼。条件绝佳,瞄准好时机的白琳茶业整装待发,迎头而上。
据了解,自2006年起,白琳茶业作为一项工作重心,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以快速发展。作为“宁德十佳产茶乡镇”,白琳全镇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0多家。以牛埕下村为茶叶品种改良示范基地、以翁江村为茶叶新品种培育基地,带动发展紫心观音、黄观音、金观音等高香型乌龙茶面积已达3000多亩,同时建立100多亩持嫩性好、发芽齐、高产优质的省优歌乐品种基地,为全省唯一的省优歌乐品种茶叶基地。
“白琳现有茶园面积已达3.1万亩,茶叶出口占全市比重达30—40%左右。”介绍完白琳茶业现状,展望起白琳茶业的未来,白琳镇副镇长蓝美时信心满满,“我们不局限于只做一种茶,我们做各种类的茶及茶的周边产品。白茶、绿茶、白琳工夫红茶、乌龙茶、花茶及手工制作茶等多元化品种结构日趋成熟,茶产业增产增效步履从容,势头一片大好,今后我们还将再接再厉把白琳茶业做大做强,重创辉煌。”
□ 王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