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茶乡新闻
投稿

薪火相传,白琳练就茶乡“真工夫”!

2024-06-20 10:00:07 来源:“幸福福鼎”微信公众号 作者:朱灵塬 王婷婷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初夏时节,万物葱茏。白琳镇的广袤茶山经过夏雨洗涤,显得愈发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山脚下,一座宽敞明亮的“白琳工夫”生产车间内,机器鸣转,茶香弥漫。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忙碌的人群中,福鼎大廷茶叶仓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敏脖子上挂着一副老花镜,笑容和蔼,他频频捧起竹筐里的茶叶仔细察看,不时轻声提醒身旁的员工技术要领。“眼下正值春茶和夏茶的间歇期,工人主要进行‘白琳工夫’红茶精制加工。”陈敏说。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作为闽东中等技术学校茶叶审评专业首届毕业生,陈敏先后从事茶叶加工拼配、标准化技术理论研究、质量感观审评等工作,已与茶叶相伴47年,见证了“白琳工夫”红茶的复兴之路。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白琳工夫”红茶精制加工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白琳工夫”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以其高超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和独特优秀的品质,与“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并称福建的三大工夫红茶,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白琳工夫”历史悠久,清朝时期达到鼎盛。到民国中期,白琳工夫甚至大量出口欧洲,深受英国皇室青睐。但此后,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影响,“白琳工夫”几经沉浮。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近年来,乘着福鼎白茶兴起的东风,白琳镇围绕“三茶”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千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成立白琳工夫分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扶持茶企发展,深度挖掘宣传白琳茶文化历史,让“白琳工夫”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活力。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白琳工夫”红茶精制加工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政策给力,企业添动力。“公司严格按有机茶标准进行园间管理,对基地茶园进行细致、科学的管护。”陈敏告诉记者,去年,公司生产的1500公斤左右的“白琳工夫”供不应求。为继续提高产量,公司引进萎凋机、揉捻机等一批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保障茶叶品质。同时,陈敏还通过“传、帮、带”的形式,鼓励和培养一批批的年轻人加入茶行业。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老茶人辛勤深耕,“新茶人”也给茶业带来新气象。从小嗅着茶香长大,“80后”青年陈常生对茶园、茶叶感情颇深。10年前,在外经商的陈常生返回老家白琳镇高山村,成立了福鼎市高山茗品茶业专业合作社。“初出茅庐,我才意识到‘白琳工夫’制作工艺的复杂,制作成本高,一度濒临失传。”陈常生说。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陈常生(右一)与茶客交流制茶经验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为了掌握茶叶种植管理、制作技艺的精髓,陈常生与茶农和制茶师傅打成一片、虚心请教,积极参加福鼎市和白琳镇组织的各类茶艺技能比赛和培训,经常前往外地研学。多年摸索,陈常生不仅继承了传统手艺,还创新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园管理模式,盘活村内的抛荒茶园,带动60多户茶农种茶制茶,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茶香不怕巷子深。古韵悠悠的“白琳工夫”在陈敏、陈常生等一批新老茶人传承创新下,开枝散叶,成为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绿色”引擎。数据显示,2023年,白琳镇茶叶种植面积4.3万余亩,年产茶叶约6000吨,产值达6亿多元,全镇74家茶企取得SC认证,省、市、县级龙头企业18家。其中有30余家茶企坚持生产和销售“白琳工夫”,年产成品茶超30吨。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rWI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文章来源:“幸福福鼎”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汪晶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新闻热线:0593-7856234 技术服务:0593-7998976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福鼎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