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万物葱茏。白琳镇的广袤茶山经过夏雨洗涤,显得愈发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山脚下,一座宽敞明亮的“白琳工夫”生产车间内,机器鸣转,茶香弥漫。 忙碌的人群中,福鼎大廷茶叶仓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敏脖子上挂着一副老花镜,笑容和蔼,他频频捧起竹筐里的茶叶仔细察看,不时轻声提醒身旁的员工技术要领。“眼下正值春茶和夏茶的间歇期,工人主要进行‘白琳工夫’红茶精制加工。”陈敏说。 作为闽东中等技术学校茶叶审评专业首届毕业生,陈敏先后从事茶叶加工拼配、标准化技术理论研究、质量感观审评等工作,已与茶叶相伴47年,见证了“白琳工夫”红茶的复兴之路。 “白琳工夫”红茶精制加工 “白琳工夫”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以其高超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和独特优秀的品质,与“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并称福建的三大工夫红茶,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白琳工夫”历史悠久,清朝时期达到鼎盛。到民国中期,白琳工夫甚至大量出口欧洲,深受英国皇室青睐。但此后,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影响,“白琳工夫”几经沉浮。 近年来,乘着福鼎白茶兴起的东风,白琳镇围绕“三茶”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千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成立白琳工夫分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扶持茶企发展,深度挖掘宣传白琳茶文化历史,让“白琳工夫”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活力。 “白琳工夫”红茶精制加工 政策给力,企业添动力。“公司严格按有机茶标准进行园间管理,对基地茶园进行细致、科学的管护。”陈敏告诉记者,去年,公司生产的1500公斤左右的“白琳工夫”供不应求。为继续提高产量,公司引进萎凋机、揉捻机等一批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保障茶叶品质。同时,陈敏还通过“传、帮、带”的形式,鼓励和培养一批批的年轻人加入茶行业。 老茶人辛勤深耕,“新茶人”也给茶业带来新气象。从小嗅着茶香长大,“80后”青年陈常生对茶园、茶叶感情颇深。10年前,在外经商的陈常生返回老家白琳镇高山村,成立了福鼎市高山茗品茶业专业合作社。“初出茅庐,我才意识到‘白琳工夫’制作工艺的复杂,制作成本高,一度濒临失传。”陈常生说。 陈常生(右一)与茶客交流制茶经验 为了掌握茶叶种植管理、制作技艺的精髓,陈常生与茶农和制茶师傅打成一片、虚心请教,积极参加福鼎市和白琳镇组织的各类茶艺技能比赛和培训,经常前往外地研学。多年摸索,陈常生不仅继承了传统手艺,还创新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园管理模式,盘活村内的抛荒茶园,带动60多户茶农种茶制茶,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茶香不怕巷子深。古韵悠悠的“白琳工夫”在陈敏、陈常生等一批新老茶人传承创新下,开枝散叶,成为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绿色”引擎。数据显示,2023年,白琳镇茶叶种植面积4.3万余亩,年产茶叶约6000吨,产值达6亿多元,全镇74家茶企取得SC认证,省、市、县级龙头企业18家。其中有30余家茶企坚持生产和销售“白琳工夫”,年产成品茶超3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