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本报记者 雷顺号 /文
前岐蘑菇交易市场 彭登笋 摄
前岐镇西宅村的蘑菇大棚里,48岁的蘑菇专业户王晓源与妻子早晨不到6点就起床去采收蘑菇,稍后浙江经销商就要上门收购;村头一座房屋的白墙上写着两个红字:省界。一脚迈过去就到了浙江,两村村民彼此交融,没有藩篱芥蒂,令人感慨。
1月10日,来自温州、宁波以及福鼎的12位闽浙“菇头”集聚前岐镇闽浙边界蘑菇专业市场。除了收购当天菇农们采收的新鲜蘑菇外,他们还有一个目的:共商应对寒流袭击的“南菇北调”对策,鼓励菇农在新的一年里再扩大种植规模,当好领头羊带动村里其他村民发展蘑菇种植业。
前岐镇与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观美镇、华阳乡、五凤乡等两乡两镇十六村相邻。作为全国著名的南菇北调集散基地,前岐镇的蘑菇产量占了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其中50%的鲜菇由浙江经销商销往长三角地区。
记者在专业市场看到,一筐筐带着泥巴的蘑菇卸下后,过磅、冲洗、装篮,然后迅速分装到来自宁波、丽水、金华、南京等地的10余辆货车上。几个小时后,这些蘑菇就可以进入浙江、江苏、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超市,当天当地市民就能吃上福鼎的新鲜蘑菇了。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蘑菇生长季节,几乎天天的情形都是这样。”前岐镇蘑菇协会理事长李克秒告诉记者,作为“南菇北调”的专业市场,前岐镇成了江浙沪蘑菇市场的主要供应地,蘑菇生产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户收入。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出口受阻,已种了10多年蘑菇的前岐镇菇农遭遇了市场寒流。国外市场进不去,蘑菇又长得特别好,能不能在国内市场试销?菇农开始到浙江、上海等地闯荡,并迅速打开了市场。从此,福鼎蘑菇在长三角市场占据了主体地位。
1998年10月,福鼎市前岐镇蘑菇专业合作社成立。这是闽东第一家由农民自发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由农民自筹资金,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占地4000平方米的闽浙边界蘑菇专业市场。至今,这个市场年交易量超过1万吨,年交易额达1.5亿元,成了闻名全国的“南菇北调”专业市场。
前岐镇有1000余户种植蘑菇,每年所产的蘑菇90%以上销往江浙沪市场。“种植蘑菇的农户,平均年收入有五六万元。”李克秒说,正是江浙沪市场的强劲需求,让福鼎菇农富了起来。福鼎白色双孢蘑菇品质不断提高,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双认证,也让江浙沪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开心。
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依托闽浙两省边界主导农副产品,也建成了浙闽蘑菇城,经营100多个部类、近万种商品,去年商贸流通营业额达3亿元,其中来自福鼎的鲜蘑菇占了50%。
事实上,前岐镇这个位于闽浙边界的蘑菇专业市场,也成了闽浙经济互动的纽带。浙商、闽商联手开拓江浙沪大市场,种植大户提供技术、资金及订单,带动农户,发展壮大蘑菇产业。
周文隼是浙江苍南人,作为福鼎蘑菇的经纪人,他每年至少有两个月住在前岐。“福鼎蘑菇品质好,而且由于季节原因,正好可以填补长三角市场空白。”周文隼告诉记者,“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量减少了,但内销却不断在增加,每天我大概要收购5000公斤,供应江苏、上海等周边的市场。”
更大的计划已在酝酿之中。“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正在散去,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大势正在酝酿,蘑菇产业也在孕育着全新的发展契机。除了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外,我们也将引导与扶持外销市场,再现福鼎蘑菇新辉煌。”李克秒告诉记者,在产业层面上,筹建蘑菇产业园,真正把前岐蘑菇种植业打造成为全国蘑菇产业发展的集聚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在市场层面,要以闽浙边界蘑菇专业市场为核心,扩建千亩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南菇北调基地与交易中心”;在企业层面上,要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启动福鼎蘑菇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打响福鼎蘑菇区域整体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