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顺号
10月8早晨7点多,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海区,“突突”的马达声一下划破了安静的海面,一艘赶潮作业的船只驶向碧蓝的大海。“我可不是去捕鱼,而是出海打理我的‘菜园子’。”身着橡胶背带裤的紫菜养殖户陈桂明笑着说。
远眺海面,无数细长竹竿挺立浪中,竹竿间的网帘隐约可见。那里就是他的10亩“海上菜园”。陈桂明钩起一张网,只见网绳上布满紫红色的藻类。“长势不错,前阵子得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呢。”他断定,再过20多天,第一批头水紫菜就可以采收了。
陈桂明是村里的紫菜养殖“首席专家”,2009年初还被省海洋与渔业厅与扶贫开发协会授予“农民技术员示范户”称号。除了这个全村最大的紫菜养殖场,他还拥有一家育苗场和一个小加工厂,从村里的贫困户变身为年收入近10万元的专业户。
陈桂明的变化源于筼筜村2006年开始的紫菜产业富民政策的实施。
筼筜村位于沙埕港晴川湾,是福鼎市专业渔村和老区基地点村,素有“闽浙边界革命策源地”的美称,渔业和茶叶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靠海吃海,其他村民曾经和陈桂明家一样,全部家业都要从鱼身上挣出来。尽管养鱼、捕鱼的生活很是辛苦,但是年成好时渔民也有几万元的收入。但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渔民们面临着转产转业。
失去近海资源的筼筜村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增加上岸渔民的收入?曾是当地政府和村干部讨论最多的话题。2006年9月,在扶贫开发与渔业部门的规划下,决定将筼筜村打造成福鼎市紫菜特色村,向内海养殖进军。
勤劳的筼筜人,逐渐把脱贫致富路从近海带到内海。2007年,陈桂明第一次参加了福鼎市脱贫办和扶贫开发协会举办的紫菜养殖技术培训班,学会了紫菜育苗技术。培训回来后,率先在村里不仅建起了育苗室,为村里养殖户提供紫菜苗,自己还试养了3亩,起到示范作用。
2010年,筼筜村被列为扶贫开发对象,为了帮助渔民致富,挂钩帮扶单位及驻村干部立足当地实际,发动50多户村民成立福鼎市丰丰农业养殖合作社,开展小额支农信贷工作,力打造筼筜紫菜品牌。 受益于福鼎紫菜公共品牌的推广,筼筜村的紫菜销路也越来越好,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村支部书记陈则清告诉记者,全村共有730户,其中420户养殖紫菜,目前养殖面积达8500亩,占福鼎全市紫菜养殖面积5.3万亩的近1/6,全村所有收入70%来自紫菜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3100元跃升为去年的8500元。
渔民开始富起来了,扶贫开发挂钩单位又把目标瞄向了事关紫菜精深加工成功与否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此,经过多方筹集资金,村里先后投入近300万元拓宽、硬化了通往村码头的连接线、自来水管网和水源保护。
陈桂明告诉记者,自来水改造后,再也不用挑紫菜到溪边清洗了,紫菜上岸后,用板车直接拉到家里,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直接清洗,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用自来水清洗的紫菜干净,紫菜的品质也因而得到了改善,附加值也高了。
一业富,百业兴。筼筜村选派了10个紫菜经纪人常年活跃在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将筼筜紫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还打入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际市场,形成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紫菜产业链。不久前,又在宁德市驻村扶贫部门的促成下,筼筜村引进了3家企业,迈出了深加工第一步。这一项目将使村里紫菜精品加工生产能力从现在的15%提高到60%,产品附加值增加了20~30%。
如今的筼筜人说,他们失去了一桶银,却换来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