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诗雄/文 叶维庭/图
“许多人养蜜蜂要带着蜜蜂追着花跑,被人称为‘追花人’,我的蜜蜂采的是‘百花蜜’,不需要到处追花,我只要守着蜂桶照样可以采到蜂蜜。”贯岭镇茗洋村村民陈学敬憨厚地笑着说道。勤奋好学,有一股蜜蜂精神,让他守着蜂桶边就可以采到蜂蜜。
爱好养蜂,却困难重重
“我养的中蜂,全名叫中华蜜蜂,这种蜜蜂很难养,不像意蜂(意大利蜜蜂),有很强的人工养殖依赖,中蜂养不好随时有可能离家出走。”陈学敬告诉记者,他原本也没想过自己会自主创业,以前只是贯岭镇电信公司的一个普通职员,可是自己从小就喜欢养蜂,然而由于没有成熟的技术,都是用传统的养法,总是以失败告终。
据了解,蜜蜂属有7个种,目前人类饲养的只有范文蜂和西方蜜蜂两种,中蜂属范文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蜜蜂,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即20世纪大量引进西方意蜂,中蜂濒临灭绝的危险。
“现在很多人养殖的是意蜂,意蜂的养殖方法无法适用于中蜂的养殖。”陈学敬告诉记者,然而他还是选择养殖中蜂,因为中蜂对当地气候、蜜源等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嗅觉灵敏,飞行敏捷,飞行临界温度低,能采集冬季零星蜜源。中蜂发现蜜源快,采集勤奋,出勤早,收工晚,泌蜡能力强。因此,中蜂可以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花蜜,蜂蜜的质量好,价格高。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到处转场,寻找花源。
“贯岭镇是个山区镇,多山多树林,受环境污染小,野花种类多,一年只有两个月左右没有花期,其他时间都可以采到花,很适合养中蜂。”可是尽管如此,当地还是没人愿意养殖中蜂,中蜂有许多弱点一直无法克服。其最大的弱点是,跟意蜂相比,中蜂盗性强,爱打架,一旦蜜源不足,中蜂就很容易散群,因此传统落后的养殖技术很难留住蜜蜂。
多方求教,终荣获专利
“我只读过高中,没受过专业培训,很多技术知识都不懂,只得向一些有经验的养蜂人求教。”陈学敬为了克服养殖中蜂的种种困难,他一边自己亲自养蜂不断摸索,慢慢掌握中蜂的生活习性,一边寻找一些养蜂的专业技术书籍自学研究,还有很多时候亲自跑到各地找养蜂师傅求教,通过两年的深入研究,他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林美发师傅从事中蜂养殖已有10几年了,当初的很多养蜂技术我都是向他请教的,现在他成为我的合作伙伴。”陈学敬说道。
“许多养殖中蜂的人都会面对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蜂群养到一定程度,会突然间倾巢飞走,很多人以为是没有花源,才会飞走去别的地方采蜜。”陈学敬发现有很大的原因跟蜂巢有关,传统的养蜂人使用的蜂巢都是四方形的,整体结构,空间很大,取蜜的时候,用烟熏的办法,把蜂群赶到外面后,导致许多蜜蜂死亡。为此,他想对蜂箱进行改装,可是却没有一点头绪。
“后来经过一位朋友的推荐,让我去福建省农林大学求教掌握养蜂技术的院长。”陈学敬回忆,他二话没说,马上打理行李前往福州,经过一个多月的虚心求教,他对于中蜂养殖技术有了更多的改进。回家后,他开始苦心专研准备改装蜂箱,从蜜蜂的蜂巢分层的结构开始,他准备把蜂箱做成层叠结构,这样取蜂蜜的难度得以改善。可是依然还经常会有蜂群“私奔”。
经过多次的反复试验,改装,他终于把蜂箱做成一个圆筒形,层叠式,活动板的结构以及隔热桐设计,达到了桶内温度恒定,又可循环割蜜的特点。去年年底,他通过向国家申请了专利技术,今年7月份获批。“现在我的蜜蜂都不会轻易飞走了。”陈学敬乐呵呵地说道。
“去年我们还专门成立桶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两个养蜂基地,与50多位农户合作养殖,我们负责技术推广,力求把企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民受益。”陈学敬告诉记者,他们下一个研究项目,将研究如何在洞穴里养殖中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