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列车在飞速前进,社会在蓬勃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鼎与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各行各业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感人故事,展示着许多美丽的场景。这些变化,真真切切地反映在社会的不同方面,反映在每个人的脸上。
当梦想照进现实时,变化无处不在。本报从今天起开设“行进福鼎·精彩故事”专栏,继续深入践行“走转改”,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视角反映大变化、以小故事承载大内涵,讲述福鼎的发展轨迹,记录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建设幸福福鼎的伟大实践,展示58万福鼎儿女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年新气象,新春新作为。
节后一上班,我市就制定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集结号:从3月1日起,将分三轮对全市7757户贫困户实行包户全覆盖,其中今年将着重解决45个贫困建制村的1800多贫困户包扶脱贫,通过采取“干部包户、企业带动到户、造福搬迁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能力培养到户、社会保障到户;领导和单位挂钩帮扶到村、资金项目扶持到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村、企业结对帮扶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村、党建扶持到村”等“六到户”、“六到村”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攻坚任务。
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读者来信反映当时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的贫困状况,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从而引发至今仍奋战不息、惠及全国各地的扶贫攻坚工程。30年来,我市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秉承“滴水穿石”精神,从“输血”到“换血”到“造血”,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扶贫开发路子,历经“三个十年”三个阶段,掀开了扶贫开发事业的新篇章。
“总结我市30年矢志不移致力扶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就是要通过思想扶贫、政策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以改革创新精神走出一条有特色、见实效的脱贫致富路子。”市委书记刘振辉如是说。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在“科学、精准”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市长包江苏明确表示,实施精准扶贫,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观念上进行更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行一村一策,科学规划扶贫项目,真正发挥造血功能。
在推进扶贫工作中,我市持续创新扶贫参与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原则,培育多元扶贫主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凝聚扶贫开发合力。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160多个市直单位全部下沉扶贫一线,挂钩联系乡镇、扶贫开发重点村、老区村、少数民族村、贫困村和相对后进薄弱村,并结合“四下基层”活动,开展针对性走访调研,探讨脱贫致富路,送观念、送资金、送项目,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013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单位共协调挂点镇村落实帮扶资金7260多万元,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240多个。
扶贫先扶志。我市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扶贫开发的整个过程,统筹抓好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事业。我市每年还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以贫困户、低收入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妇女、种养大户等为重点,培训农民2000人以上,每年组织各类农业专家300多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教,让群众一“技”在手好增收。
贫困乡村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从2002年开始,我市已连续实施了4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手,集中安排资金项目,着力在扶持脱贫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社会事业、建立各项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有200多个建制村通过这一措施以及新农村建设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实施“造福工程”,全市建成造福工程新村(新社区)100多个,近300多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老宅”到宜居宜业的“新家”,改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路子、提高了生活质量,涌现出了赤溪村、柏洋村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群众安居的美丽乡村。
集聚合力,迸发活力,摆脱贫困,梦圆春风里。数据显示,从1984年到2014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亿元增长到282.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元增加到11511元,贫困人口从39.76万下降到2.2万,我市连续4年荣获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称号,发展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