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早晨的第一声鸡鸣,磻溪镇炉屯村的一户人家开始亮起灯光。林松基利落地穿衣、洗漱,出门前拿出家中角落的铲子、剪刀等工具,向附近的林区走去。到林区后,他便开始每日一“查”,看到树木周围有杂草,他会动手拔掉;看到树苗被村民不小心踩歪,他会很耐心地扶正;看到树木长虫,他会赶紧请来工人除虫。接着,又驾着三轮农用车到3里外的另一片林地。初秋的阳光,照在他的头上,映出了他因操劳而生出的点点白发和汗水。
自豪
大山深处的造林大户
在磻溪镇提起林松基没有人不知道,他原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2岁时父亲过世,21岁那年母亲又撒手人寰。为了改善家中窘迫的生活困境,他只身到浙江温州打工。一次他经过一个园林花卉交易市场,看到很多人在那里交易苗木。“一棵5公分的竹柏竟然卖出170元高价!”回忆当年看到的情景,林松基还显得很兴奋。他说,当时就马上联想到家乡山青水秀,发展苗木应该是一条致富的捷径。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绿化、家庭美化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说干就干。1986年,林松基毅然返乡,把心中育苗致富的想法与当时在镇林业站工作的亲戚谈了,受亲戚的鼓励与指导下,他在村里承包了几亩地,开始采集当地珍贵乡土树种种子,种植苗木并尝试自己育苗。
在林松基的苗木基地里,笔者看到当年培育的树龄在20年以上的也己经挂果了。他说,四季都忙碌不停,秋冬季要收集这些果实种子,春季要播种育苗,还有日常养护,凭他一家老小根本忙不过来,需要大量工人来帮忙,他常年雇佣村里10多个乡亲做些除草、栽苗、挖沟渠等活,每年光发给他们工资就达10多万元。
说起十年前挖到的第一桶“金”,林松基憨厚地笑了。他说,树长大成材,就要联系销路,他跑浙江、福州、霞浦到处联系买家。当时一位来自福州的客户,以每棵40元的价格订购了600多棵3公分大的竹柏,当场入账2万多元。他把收益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扩大规模当中。如今,近30年不间断地植绿,1000多亩山地上,漫山遍野已全是树。他自己种了500多亩,他提供种苗和代销服务带动村民种了400多亩。他成了磻溪镇的农林示范户。
正如林松基所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开始仅仅是为了生计的种树,竟成了他这一辈子最闪亮的事情。
坚持
住着破木屋种了500亩树
林松基说,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现实很残酷。刚开始种树成活率很低,种下10棵树活不到2棵。等摸索出经验,看到了希望,又遇到了“桑美”超强台风。
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正面袭击福鼎,林松基种植10多年的1000多株成材红豆杉、竹柏等珍贵树木一夜之间毁坏殆尽,损失达100多万元,林松基陷入了绝境。镇政府帮他联系信用社贷款到5万元资金,重新建立起苗木基地。
正当他甩开膀子想大干一场时,他的妻子患上不治之症,花去了30多万元医疗费不说,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生命,他又失去了一个好帮手。
在一场一场坚持与放弃的博弈中,林松基艰难地挺了过来,他带领着村民每天扛着镢头爬到荒坡上,一镢头一镢头地刨坑,一棵一棵地栽树苗,一担一担地浇水。罗汉松、竹柏、红豆杉、龙柏、桂花……品种也从单一的一两种发展到现在近20种。在培育种苗的同时他通过不断租地种植这些苗木,并利用间苗出售的收入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种植面积从原先的10余亩发展到500多亩。
林松基说,苗木质量好,售后工作做到位,很多客户都会主动介绍生意给他,去年仅5年生的竹柏以每棵120元价钱就销售了1000棵,直接收入12万元。如果按照市场价行情,将山上的树木全部变卖,最低估价也有300多万元,放着让这些树自然生产,每年可升值40多万元。
而林松基住的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座两层楼高的破旧木房,屋内摆设极其简陋。他说,这些年,树木成了忠实的伴侣,他把自己的小孩送到福州一所技术学校学习园艺知识。他的最大梦想就是努力扩大基地面积,充分挖掘培育当地珍贵乡土树种,不断做大做强苗木产业,带动一方乡亲致富。
□ 蔡雪玲 蓝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