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制造业弊端新兴产业集聚成我市经济“加速器”
本报讯 (雷顺号)在沈海高速公路福鼎市区出口驱车300米拐个弯,就到达泰珠集团最新投产的福鼎市格丽特颜料公司金葱粉生产基地,这里即将成为全球第二的金葱粉制造基地。自正月初八开工以来,车间里工人忙碌生产,车间外工程车来来往往,总经理林仕冯忙得脚不沾地:“现在二期投产了,产量位居世界第二,要是上了三期,将是世界第一。”
如今我市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建设项目现场处处都是这样的场景:各个项目区空地上,推土机、挖掘机扎堆。2月16日,工业园区双岳项目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指着一大片整齐的平地说,1年前,这里还是高低不平的山地缓坡,如今已经削峰填谷,“再过几个月你来看,锂电池巨头华正新能源、电喷化油器京科公司和圣诞节礼品生产商盈浩工艺二期的厂房就都造起来了。”
□ 剑指高端
“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中间产品比重偏高、污染排放总量偏大、资源要素依赖偏紧”,是我市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桎梏。
石材、机械、装备、化工,曾经是令福鼎人引以为傲的支柱产业。然而,伴随着内外夹击的日趋激烈,这些曾红极一时的支柱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市场萎缩、订单减少、融资困难、成本增加……
变则通。支柱产业不能轻易抛弃,要在汰劣优胜中实现产业的调高、调轻、调精——市委市政府剑指高端。
向高端迈进,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但,对于一个县级市的民营企业而言,这些都是短板。
为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热情、为企业搭建引才平台,我市先后推出一系列举措: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开发;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奖励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成立化油器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联盟,先后与国内外30多个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给力”政策的引导下,支柱企业纷纷迈出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我们每月都有一个新产品诞生。”全球最大的通用化油器生产企业华益公司总工程师朱建玲说,从2004年起,华益公司就坚持每年将销售额的10%作为研发经费,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天津内燃机研究所等20多个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20多个专利产品投放市场。仅去年,华益公司就向市场投放了5种可以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
闽威公司则走上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的人才招引之路。为解决人才瓶颈,闽威公司专门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企业科技开发中心,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雷霁霖院士、中国科学院李启虎院士和1名外籍专家、12名科研院所及大中专院校的专家为高级顾问。截至目前,企业已经拥有中高级研究人员近30名,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工程为主的专家群体和多层次人才结构,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研发了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品,投产后预计产值可达50亿元。
□ 牵线搭桥
如果说技术、人才是支撑我市支柱产业逆境突围的硬实力,那么寻求靠强联大、借体造血,则是托起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为了成功实现“1+1>2”的高端之路,我市全力为企业牵线搭桥,寻求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涌现出了一批富有活力的行业“单打冠军”和“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企业梯队。上海海洋大学与申石兰公司的牵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上海海洋大学不仅为申石兰公司选育出我国首个坛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使坛紫菜产品附加值提高到200%以上,还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在技术、管理、理念上给了申石兰公司一面镜子。
活跃的新兴产业集聚,正成为福鼎工业经济的“加速器”: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01.2亿元,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增加值157.9亿元。企业规模继续做大做强,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26家。
据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力争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争取引进(签约)高科技产业项目50个,新增产值200亿元。“要把新兴产业打造成为福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增长制高点,使之成为闽浙边界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海西东北翼跨越发展引领区和闽浙东南沿海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