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黄栀子不仅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种植技术、采集技术要求不高,管理方便,效益高,各地也纷纷将其作为农民的“致富果”加以推广。然而,盲目乐观的一哄而上,黄栀子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愈来愈明显,它们无时无刻不考验着黄栀子的命运。
当前,黄栀子果品主要做为中药材原料,应用于中药各个环节。其中有少部分加工成粉末,做为原材料供应给国内外的药企再生产使用。全国每年的销量在3万吨左右,市场基本饱和。然而,受近三年的连续高收益趋使,广大农户盲目跟风栽种,发展面积成倍增加。从我市栽种情况分析,2014年开始,总产量将明显增加,到2015年产量将达1.2万吨以上,2017年将达2万吨以上,届时将面临销售市场的巨大压力。同时由于市场前景看好,周边县市蜂拥而上,黄栀子种植面积及产量骤增。如我市周边的苍南、泰顺及省内的部分县市都来我市大量收购苗木,实施大规模、大面积的专业户栽种,并引进台湾、韩国客商,兴办企业和专业市场,与我市争夺市场主导权。
采访中,贯岭镇黄栀子种植大户陈维怀就向记者表达了对市场前景的担忧,他说:“现在种植黄栀子的越来越多了,我们市这几年的种植规模就扩大了很多。所以每年我都会担心产量不断壮大,价格会不会就下降了。就拿黄栀子苗木来说吧,去年每株是将近2元左右,可是今年大家育苗的规模都变大了,苗木的价格也下降了,质量好的苗木每株才1元左右。”
除了担忧市场价格“过山车”外,我市目前还面临着深加工技术尚未转化为生产力的困境。为了扩展黄栀子的产业链,贯岭镇政府先后请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籍华人王志远教授和中国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王立博士等人来考察,大家一致认为黄栀子在做茶、榨油、提取实用色素等方面有很大市场。然而,目前的局面却是:闻讯前来考察的企业也不少,可是这些企业都没做过黄栀子的深加工。毕竟,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市场产品,中间还涉及成果转化、生产销售、推广服务等诸多环节。我市政协经济与人口资源委在黄栀子产业的调研报告中也指出,国内的科研机构对黄栀子的精深加工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精深加工技术尚未成型,国内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黄栀子深加工企业。
与此同时, 缺乏规划引导和扶持措施滞后也是我市黄栀子产业面临的两大风险。据我市政协经济与人口资源委有关人士介绍,在对我市黄栀子产业的调查中,他们发现,我市出现有的农户把林地、茶园、果园甚至良田改种黄栀子和少数投资者向村民大面积租用山地,使用大型机械挖山种植的现象,这些栽种过程缺乏规划指导。虽然种植规模扩大,但是由于黄栀子不属于乔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未能将黄栀子种植纳入林业经济补助项目,向上级争取专项支持经费十分困难,这也严重制约了我市黄栀子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此外,我市政协经济与人口资源委有关人士还表示,目前,我市已发现部分农户购买江西金溪乡、浙江瞿州地区的栀子栽种,这些外来劣质品种和病虫危害若不及时消除,将危害本地生态安全,影响我市黄栀子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