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龙安开发区的福建合盛革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一条条现代化的流水线设备,各司其职的工人,往来的小型运输车,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
“我们现在拥有七条干(湿)法合成革流水线及压花、印刷、揉纹等一系列后段深加工设备。别看一张人造革并不起眼,从原料到成品,有时需要8道工序。现在,人造革的市场需求仍较大,今年前10月,我们的产值已近6亿元。”合盛革业生产经理李启渊介绍道。
近年来,像合盛革业这样的企业成为了龙安开发区合力壮大支柱产业,实现园区新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我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指引下,龙安主动承接浙南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合理划分功能布局,依托陆港交通区位,加快“工业强区”步伐,坚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让一个曾经的小渔村华丽蜕变为我市新经济增长区域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
合理布局 主攻支柱产业
龙安开发区地处沙埕港西岸,前身为店下镇的杨岐垦区,一个传统的滨海小渔村。1998年,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龙安开发区管委会,从此,这个小渔村便如破茧成蝶一般,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龙安按规划,主要由集镇生活区、生产加工区、工业服务配套区及港口仓储物流区等功能区组成,拥有常住人口8000多人,流动人口1.3万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全区共有工业规划用地1.1万亩,已开发利用4000亩,先后引进合成革及其上下游规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52家,已投产37家,总投资近百亿,已初步形成了合成革产业集群。
龙安开发区党委书记郭先福说:“现在进驻园区的企业多为浙江人投资的。这除了依托龙安的地缘优势外,还与我市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和‘对接长三角、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争当排头兵’的具体要求密不可分。合成革是我区的支柱产业,是品牌,是命脉。我们至上而下都将服务企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他们创造最宽松便利的发展空间,企业自然愿意来,也愿意长久发展。”
2010年,我市荣膺“中国合成革名城”和“中国合成革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在这两张闪亮的名片背后,是以龙安合成革产业群产值连续两年突破100亿元,仅今年1-10月就达到139.6亿元的强势发展劲头作为有力支撑。
清洁生产 注重节能减排
作为以工业为支撑的新兴城镇,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清洁环保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龙安工业项目区,记者看到宽敞的道路、齐整的厂房、点缀其中的绿色,往来的运输车辆带起了微尘……井然有序,并不似传统工业园的杂乱。
采访中,居民梁弈亮告诉记者,他在龙安住了10年。以前工业区的生产会产生一些异味,风一吹便会弥漫至集镇。这几年便几乎闻不到了。
据龙安开发区副主任刘元乐介绍,在园区建设之初便配套建设了日处理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现在已投产企业均已按环保要求安装粉末除尘、烟气脱硫、车间脱氨、DMF静电回收等处理设备,而且园区每日都有环卫工人清理生活垃圾。在建的日供气20万标方的LNG(天然气)项目将成为园区实施“煤改气”,实现工业能源清洁化的重大进程。下一阶段,为了迎合逐渐扩大的生产规模,园区将通过BOT模式建设日处理1.5万吨的综合污水处理厂,以及宁德首家工业固废处理中心,预计建成后可年处理9900吨合成革固废。
“以前,园区的大多工业固废垃圾都要集中起来,转运到厦门去处理。每吨的处理价格为2000元,加上运输成本,投入太大了。而且,厦门的工业固废处理也接近饱和了。后来,省里给我市审批了一处工业固废处理中心,最后便落户龙安。这个处理中心建成,将大大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刘元乐说。
配套建设 服务“工业新城”
46岁的陈有先是龙安集镇上的一名普通人力车夫。他告诉记者,这两年龙安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入200多元。
目前,龙安已建有步行街、美食街等商贸休闲场所,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餐饮、娱乐等门店。随着务工人员逐渐增加,全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逐年扩大跟进。2013年,开发区大力实施“园区建设提升年”活动,自去年年底以来,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完成吉坑水库的饮水工程;投入2000万元完成110千伏专线工程建设,保障企业用电;投入1500万元,建设区内纬五路、纬七路、经八路、新港大道等道路,构成“三横三纵“的交通网,连接起开发区四个功能区的道路干线。
此外,为了进一步发挥港口优势,在已拥有陆岛码头、交战码头和混装码头的基础上,龙安开发区还将兴建一处5万吨承载力的码头。
郭先福表示,龙安靠山面海,水陆交通便利,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将发展辐射至周边乡镇,共同发展。而且,还要多引进可控性高、产能大的临港企业。这样,龙安才能真正成为多元化的“工业新城”。 □ 苏晶晶 蔡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