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产量估计只有去年的一半左右。”11月13日,前岐镇西宅村蘑菇种植大户吴守垦告诉记者,由于受台风的影响,菇棚遭受破坏,雨水淋进菇房,使得蘑菇生长大受影响。
种植户锐减到200多户
踏上泥泞的土路,记者看到吴守垦的菇房依然是20、30年前那种传统的草棚蘑菇房,他今年种植蘑菇2万平方尺,经过前一天的采摘后,如今菇床上剩下一些稀稀拉拉、个头偏小,有待生长的白色双孢菇。
“昨天第一茬采收,一平尺大约能采1斤左右,以后大约每隔10天可以采摘一次,不过产量会不断减少。”吴守垦说,去年他一家蘑菇可得净利润5、6万元,而以目前情况看,今年冬蘑菇的利润将会缩水近一半,只能希望春蘑菇能够多采点了。
“现在很多收购商直接进村入户收购了。只有部分菇农运到蘑菇交易市场销售。”前岐镇蘑菇协会会长李克秒说,目前,前岐蘑菇处在旺季,一天也只有2、3吨的交易量,仅供福鼎、苍南周边一带的市场需求,交易量缩水很大。
过去进入前岐镇,一路上可见一排排蘑菇房,每个村都有人种植蘑菇,如今这样的草棚已不多见。早在20年前,前岐、店下、点头等沿海乡镇普遍种植蘑菇,前岐镇成为福鼎蘑菇外销的集散中心,为福鼎蘑菇成功开辟出一条“南菇北调”之路,远销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北京一带。
“这几年产量一直下降。”前岐镇蘑菇协会会长李克秒说,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福鼎蘑菇产量一直在走下坡路,10多年前福鼎蘑菇是一个产量高达1000万平方尺、产值过亿的大产业,如今福鼎全市蘑菇生产只剩下前岐镇枫桐、西宅等5、6个村,还有的就是店下镇还有个别村一部分农户种植,总共200多户菇农。
几年前,由于大量的蘑菇汇集在前岐镇原有占地5亩的交易市场进行鲜销,交易产地一度成饱和状态,使得当地政府不得不重新另选地址建设一个占地约50亩的闽浙边界蘑菇交易市场。然而,随着交易量的减少,新的交易市场迟迟未能投入使用。
种菇不如外出打工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今年蘑菇的价格出奇地好,头茬蘑菇批发价高达7、8元一斤。许多收购商纷纷赶来亲自上门收购,国内蘑菇市场需求量依然很大,价格走俏。
“由于产量跟不上,蘑菇的价格反而上去了。”李克秒说,近年来,蘑菇的价格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有价又有市,那么菇农为何不乐意种菇呢?
李克秒分析,随着人工、稻草、竹子、菌种等成本的不断攀升,蘑菇的利润却不断缩水。特别是人工费的上涨和稻草的稀缺,成本上涨很明显,仅前期投入一平方尺成本高达7、8元。再加上传统草房结构的蘑菇厂房,往往使用周期短,控温能力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使得整体成本上升,还得承担很大的生产风险。
另外,随着赚钱渠道越来越多,一些菇农纷纷改行外出打工。枫桐村蘑菇种植大户林秀其表示,他们一家3口去年种植蘑菇净收入可达10万多元,这对以往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可如今还不如一些人外出打工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福鼎蘑菇生产已有30多年的的历史,开创了闽东首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蘑菇种植“福鼎模式”……福鼎菇农已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然而,如今很大一部分菇农已带着技术、资本转战上海、江苏、山西等地,使得原本土生土长的福鼎蘑菇却在省外茁壮成长。
转型升级是良方
据调查,这些转战外地的菇农往往选择距离消费市场近的地方,落地生产。并且这些地方在原材料的供应上也相对充足、低廉,从而生产成本较低。
“福鼎蘑菇产业要继续生产下去,必须得转型升级。”李克秒说,传统的蘑菇种植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依靠个别农户的单打独斗已经无法获得可观的回报。
“现在省外对蘑菇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往往先期建完标准化厂房提供菇农生产,大大缩小了菇农前期成本的投入。”李克秒说,如今,省外现代设施农业的运用,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型企业涉入农业领域,对蘑菇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施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才能从整体上压缩生产成本的投入。
然而,这对于单户菇农来说,实施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前期投入是无法承受的。可喜的是,在当地政府和前岐镇蘑菇协会的努力下,福鼎蘑菇将有望“改头换面”。
据前岐镇人大主席李先火表示,目前前岐蘑菇协会召集福昌蘑菇专业合作社股东和会员集资,计划总投资9000多万元,在垦区建一个200多亩的蘑菇现代设施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个700万平方尺的标准化厂房,并配有菌种厂房、研发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实施机械化拌料、自动化控温、多品种周年化生产模式,预计年产值可达4000、5000万元。
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将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规划方案、科研报告,预计年底可实现项目建设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