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直以来,农村“空心化”成为日益被关注的话题。如何让村民留在村里,如何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如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成为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无疑,柏洋村已经为此提供了一个范本。
王周齐说,在柏洋村,除了柏洋工业区的12家村办生产经营企业,柏洋村近1000户中,自主创办企业的就有100多户,还有300多户经商开店。“柏洋村还吸引了8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这一数字是本村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王周齐告诉记者,村里每年都会从村财收入中“切”出一块用于村庄建设和提高村民福利,“柏洋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柏洋村人的富裕和文明程度。”
幸福的柏洋村,不仅没有被“空心化”,反而吸引了高科技人才前来“落脚”。
1987年出生、机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邱乐根告诉记者,他从城里回村后,渐渐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可以说,华隆公司法兰板项目的发展,让我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虽然这里只是农村,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企业上班。”
2010年9月,习近平来到柏洋村调研时,他要求当地的干部要围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光荣任务,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增强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找对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路子,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柏洋村在多次考察华西村、大寨村、小岗村后,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转型升级的构想和尝试,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法兰板项目的引进也成村办企业华隆公司的工作重心。
“这里发展机会多。”随着企业发展蒸蒸日上,邱乐根两次入股华隆公司,成了公司中的一名小股东。他说,现在公司正在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法兰板生产商,他的发展还有更大的空间,“我有个梦想,我想再多投点资金也当上老板。”
这就是一个高科技项目转型升级的力量。在法兰板项目的带动下,柏洋村已形成了新型材料、机械电子等产业集群,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7亿元,村财收入5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850元。
自从柏洋村的发展成了闽东地区的一面旗帜,周边不少村民也想加入柏洋村,一起发展。王周齐告诉记者,“村里土地、资源、市场都有限,不可能再引进企业。工业化的路子走完了,我想接下来该走第三产业的路子。我想办些大酒店、大超市、大市场,将来专门为村子周边的核电站、旅游区提供服务。不光为了我们村,也让周边更多的村民和我们一起改变,变商人、变创业者,让‘小柏洋’变成‘大柏洋’。”
(采访手记)给幸福一个支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用杠杆原理说清楚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即:当我们具备关键条件,许多我们想象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也可以变得轻松易达。“撬动地球”如是,“追寻幸福”亦然,关键在于那个重要的支点落于何处。
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来说,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只是一个缩影。然而,它代表着一股新锐的力量,代表着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成果,用现实生活注解着农民对幸福的最高期盼。
柏洋村由于居山面海、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稀少,“贫困之根”亦伴生其中。走过扶贫30年,历经困难与考验,责任、坚毅、奋起的背后,是智慧撬动了这片热土扶贫攻坚的历史巨变。
柏洋村的“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扶贫开发并非从天而降,靠的就是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山海并进、工业富村”战略。柏洋村秉承集体搭台、农户唱戏的全民创业、共创共富的理念,使得柏洋成为一个活力迸发的创业大乐园、创新大赛场,也使得“共同富裕”之花盛开在“大柏洋”中。
198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反映了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穷的状况,引起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此后,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纷纷开展,幸福支点由此全面撑开。
我们从柏洋村这种全新的全民创业中,发现柏洋村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重、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用人方略,既让所有村民各扬其长、各得其所,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有为,又以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招才引智,形成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的聚才和成才机制,创造了新老柏洋人同心同德建设共同美好幸福家园的社会环境。这种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又成为推动经济建设不断攀登新高峰的强大精神动力,率先实现了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有的理想目标。
在这里,扶贫不是济贫,而是以智慧彻底摆脱贫穷,让百姓挺立自信的脊梁,让幸福落到实处。当创新举措因地制宜,幸福的支点在柏洋村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如今,富足的脐带已连接上“大柏洋”的每一片大山、每一条流水深处的人家。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进入新世纪以来,福鼎市委、市政府在异地搬迁、山海协作、来料加工、产业内生等福建扶贫特色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深化扶贫策略。不但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还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列为有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在组织上严肃了态度。伴随着扶贫阶段的变化,与时俱进地推出扶贫创新举措,确保“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雷顺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