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农村,从土地里汲取“营养”,做土地文章,带动一批青年发家致富;他们来自单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却要走进农村,带领农民发展致富。他们都是“福建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的致富带路人。近日,市政府首次特批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福建青年致富种子工程”活动,力图扶持一批农村青年走出一条创业致富路。
从农村“走”出来的老板
“打造全国独具特色的‘以最前沿的网络直销方式推广销售最底层农产品’的产销模式,力求将吾要茶业打造成集无公害有机茶园、现代标准厂房、直营店、大型网络商城为一体的龙头企业。”6月,福建吾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常沙在福建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创业经验分享会上说道。
2008年5月,陈常沙成为福建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第一期茶叶班学员。经过培训,陈常沙在创业上深受鼓舞。2010年12月,他成立了福建吾要茶业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发展为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品牌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这是我市通过“福建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致力于农村青年致富的一个成功案例。
2008年,省关工委和团省委、省妇联共同组织实施“福建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在全省范围内,采用实名培训、跟踪服务的做法,分批分类培训一批有一定创业条件的4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使之成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09年,我市正式启动该工程。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团的优势,广泛动员老科技工作者、农村“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送信息、送技术、送点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涌现出了林西英、姚银花、纪孟团、陈广岸、温登足、钟大宗等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贯岭镇青年农民温登足、钟大宗通过培训,掌握了栽培高产优质黄栀子的技术,现有黄栀子基地亩产1000多斤,收入十分可观。在他们的带动下,2012年全镇黄栀子已发展到6千多亩,种植户达3840户约16560人,人均增收1232元,成为致富引路人。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自2009年,我市在点头镇启动实施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以来,全市已涌现出17个先进典型。
“送”到农村去的导师
如今在我市的杏鲍菇、茶叶、弹涂鱼、杨梅、黄栀子、槟榔芋、蔬菜等农业领域中,均有“福建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学员建立起来的示范基地。
要致富,先有老师带路,科技服务团就是这帮农村青年创业的孵化器。目前,我市现已成立市、镇两级科技服务团18个,成员181名。
这些成员中,大多具有中高级职称,不仅有老科技工作者,也有在职的科技干部和长年从事农业的行家里手,涵盖农、茶、林、水产、畜牧、食用菌等行业,这些人成了农村青年创业的得力导师。
市科技服务团副团长谢云妹就是其中一位,创业青年总会在田间地头看到她个头小小的身影。“大家都喊她谢高师,为人十分热心,从不求回报地帮助人。”市关工委工作人员方振峰无不佩服地说道。
如今,在谢云妹的亲自指导下,先后在前岐镇指导建立了千亩四季柚示范基地,在大兰果场指导建立蟠桃丰产示范片,在彩岙村指导建立千亩蔬菜基地,在贯岭镇指导建立千亩槟榔芋基地。
与谢云妹一样,成员孔悦平在贯岭镇指导建立百亩黄栀子丰产和百亩低产改造示范基地;成员董广和在硖门乡指导建立1.6万亩优质紫菜育苗基地;成员曾一泓、兰培春在点头镇指导建立无公害茶叶基地……
“这些基地,不仅可以对农村青年开展各种科技培训和指导、增加农民的感性认识,而且对引进、培植、推广许多优良品种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市关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如科技服务团成员周秦福、蔡祖标等在桐城、前岐、太姥山、店下等乡镇指导建立的15万平方尺的双孢蘑菇示范基地,带动了当地双孢蘑菇产业的发展,现已发展到160万平方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