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一年之计在于春”,近期我市各乡镇已召开了党委工作会议,结合实际,对当地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结合当地的发展优势条件,进行全面规划,以努力推进今年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那么今年各乡镇如何突出亮点,因地制宜,发扬特色,铺开发展新台阶呢?本报将系列推出“经济发展看乡镇”专栏,从一个产业的过去未来、一个项目的“前世今生”、一个举施的推出实施、一个计划的拟定形成等方面去窥探各个乡镇的发展大计。敬请关注。
磻溪镇后坪村瀑布。本报通讯员 摄
“再过段时间,生意就开始忙起来啦!”近日,磻溪镇杜家村杜正金告诉记者,他的农家乐“杜老汉”每年4月到11月分,将迎来游客高峰期。
杜家村由于地处偏僻,杜正金除了一片山地,没有任何产业。3年前,和许多村民一样,杜正金就走出村外,在外地奔波打工。“什么来钱,就做什么。可一年下来,最多也只赚2万块,到处跑,挺辛苦。”
“后来,看到村里开发旅游项目,便投了6、7万元,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杜正金说,没想到这一决定,就让他安安稳稳地落定在村里3年多,如今他的农家乐一年平均有6、7万元的收入,住的也从破旧木房子搬进了3层楼高的混凝土溜房。
“现在不用天天忙了,旅游高峰期来了,忙个大半年,其余时间还可以在附近做点小生意,或者上个班,不累。”杜正金说。
如今,杜家村的农家乐已经开张了10来家,小卖部也有7、8家,宾馆、停车场、运动乐园、旅游公路……各种各样的旅游设施逐年跟上,不断完善。
“现在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跑回来就业了。自九鲤溪项目落地后,如今仅仅从事漂流的‘排工’就有50、60人。仅这项人均也有1万多的收入。”杜家村村主任杜家炉有点兴奋地说道。
“村里的面貌也改善了很多,80%的村民住上了混凝土溜房,做上崭新的立面装修,外出交通也方便多了。”杜家炉说,尽管杜家村旅游业才发展几年,却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不少变化。
如今,杜家村的乡村旅游,就好像开设了一家“绿色银行”,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有了“绿色”收入。
省级生态镇——磻溪镇坐落于太姥山山麓,拥有福鼎市最大土地面积,森林覆盖率高达96%以上,散布着许多村落,均独具生态乡村游的特色,俨然成了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后花园”。
和杜家村一样,磻溪村,有武状元故居、古廊街、手打面;黄岗村,是福鼎白茶明星村、多家茶企的茶园基地;金谷村,正在打造一个大规模的珍稀树种苗木基地;仙蒲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第一批“传统名村”;油坑村,回族特色村;赤溪村,中国扶贫开发第一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林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等,还有桑翠湖、原始森林、万亩竹海、千亩草场、蛟龙瀑布等分布各个村落,犹如磻溪镇一家家亟待开设的“绿色分行”。
“不过,磻溪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还不够凸显,旅游经济效益仅分布在个别乡村,还未产生成片效应。”磻溪镇党委书记郑晋生说道。据统计,2012年,磻溪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300多户群众从事旅游行业,实现旅游收入7000多万元。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空间巨大。
“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生态、难点也在生态。”郑晋生道出了磻溪镇发展的玄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产业是磻溪镇经济发展最具生命力之路,而全面铺开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是一场“重头戏”。然而同其他产业一样,缺乏项目的带动,成了磻溪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软肋”。
可喜的是,杜家村走出了一个示范,2006年,成功引进福建省太姥山万博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迎来九鲤溪旅游项目的落地,翻开了磻溪镇乡村旅游的新一页。去年再次引进福鼎市太姥山耕乐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1800万元,在赤溪村建成“湖底(大白茶坊)不夜溪”5个立体拓展休闲项目开始运营。有了旅游项目的铺路,磻溪镇乡村游产业走上新征程。
如今,后坪、仙蒲、金谷等乡村自驾游初步显现。今年,磻溪镇将着力开辟“湖林(蛟龙瀑布)-桑翠湖-仙蒲-后坪旅游线路以及太姥山-赤溪-杨家溪三地旅游线路,推进旅游开发和招商,不断丰富旅游景点。此外,万博华小溪旅游、杜氏生态农庄、中国扶贫博物馆、畲家风情街等项目也相继提升计划日程。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聚集不足,是磻溪镇的“先天不足”。因此,“要致富,先开路”,这句话同样适用在磻溪镇的乡村旅游产业上。为此,在蒋太旅游公路的基础上,今年磻溪镇将全力推进赤溪至杨家溪二级旅游公路建设、开通杜家至界排洋等旅游公路建设,迎接游客“进门”。 □ 本报记者 廖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