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诗雄 叶维庭 李志成
漫山遍野的黄栀子
李圣棉夫妇扦插黄栀子
“已经扦插了3天了,还有一大半。”3月16日,贯岭镇茗洋村村民李圣棉夫妇俩带着孙子在田间扦插黄栀子苗。李圣棉说,一亩地可以扦插3、5万棵黄栀子苗,今年他家地少,但也扦插了2亩多的黄栀子苗。
三年前,李圣棉一直在山西等地打工,从事高危险的挖煤矿,年底回家的时候,发现村里很多村民忙着发展黄栀子,于是他便留了下来。“明年11月就可以收成了,一棵苗能卖2快多,一亩地可以赚5、6万,值!”李圣棉说道。
“现在茗洋村就连外出打工的村民都赶回来种植黄栀子了,大的一户单单扦插黄栀子苗就达到17、18亩地。”李圣棉说道,由于村里土地有限,还有一些村民跑到外地发展黄栀子,他的小舅子就是到霞浦种植黄栀子的。
“这几年,黄栀子的价格一直走俏。去年,鲜果一斤可以卖到5块多。”茗洋村书记翁长弟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大部门村民开荒山、翻田地种植黄栀子,门前屋后、田间山野都是黄栀子树。
“仅去年年底到现在,茗洋村黄栀子种植面积(包括育苗)从1000多亩,扩大到3500多亩,”翁长弟说,如今茗洋村成了贯岭镇种植黄栀子最大的一个村。原本茗洋村是种植福鼎槟榔芋的大村,可是看今年的情形,福鼎槟榔芋的种植规模将会大大缩水。
然而,10年前,黄栀子在村里只不过是一种长在山上的野树,村民们从未想过,如今这种可以长出一颗颗黄橙橙的果子,却能飞出一只“金凤凰”。
贯岭镇分水关村,年已六旬的乡医许道镇,从事过多年的中药材收购,是当地种植黄栀子的带头人之一。90年代,他看到了温州一带对黄栀子的良好市场,回乡发动群众种植黄栀子,可是遭到了村民们嗤之以鼻。
“于是我向村民高价收购黄栀子果子。”许道镇说道,村民便往山上采摘野果。由于没有任何管理,野果的品质和个头自然差强人意,卖不到好价钱。“那时大家都不懂得如何培育黄栀子,以为采些果子,随便在山上撒就可以了。”
没有好的种植技术,黄栀子种植就无法推广,产量和品质就跟不上。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许道镇从茶叶扦插中获得了灵感。由此,贯岭镇开始了黄栀子培植育苗的推广,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产量大增。
看到良好的市场效益,往往使得农民一哄而上,纷纷扩大种植规模。10年前,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对行情缺乏理性反应,导致黄栀子价格一直涨幅不定,让当地群众“受伤”不已。
黄栀子,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照,好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而福鼎地处沿海地带,红壤土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能够长出出具有独特品质的果实。经有关方面检测,我市黄栀子不管在色素含量上还是在药性上,都大大优于江西、广西等地的黄栀子。
因此,发展黄栀子产业,理应是我市发展特色农业,走农村致富的一条优选之路。为此,市政府及当地群众并没有抛弃这个土生土长在红土地上的“黄家闺女”。
为了打开市场,贯岭镇茗洋村、分关村等几个黄栀子种植大村,率先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寻找市场出路,以各种形式对外发布市场信息,不断吸引温州、江西、安徽等地的收购商。同时,合作社通过技术引导,加快黄栀子技术推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群众种植黄栀子安上“双保险”。
依靠外地市场,难以把握行情,终究会被牵着鼻子走,如果能够自产自销,那将使黄栀子产业的发展“如虎添翼”。而引进加工企业将是重要的渠道,近年来,贯岭镇率先引进了福鼎康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加快黄栀子在当地深加工的进程。
当前,我市已然成为全国黄栀子主产区之一,产品销往国内各大中药材市场,占有市场很大份额。全市种植黄栀子面积达2.1万亩,仅贯岭镇达1.3万亩,年产鲜果6000吨,产值5400万元,药材综合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今年,我市正准备继续引进福建省前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欣诺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福建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福鼎黄栀子已被列入农业部2013年度“948”科技扶持的中药材基地,当地将加快办理黄栀子GAP医药行业认证,争取将福鼎黄栀子列入工信部2013年度中药材生产项目。
“扶持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专业化产业链;发挥好黄栀子、槟榔芋等协会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贯岭镇党委书记李彤在今年的党委工作报告说道。今年,我市继续加快推进黄栀子申报国家“地理标志”的进程,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的发展思路,福鼎黄栀子将走向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