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冈头海岸地处福鼎硖门,与霞浦牙城梅花村交界。这一带的海域,在志书上称六都港,人们习惯上称硖门港、牙城港。倚岸远眺,海上辽阔而苍茫。大冈头山上有明代烽火台遗址,渔民称为烟墩。这里的城堡、渔村等历史遗迹与山海交融,形成壮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摸天海海岸 图片由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站在大冈头,可以望见海面上大大小小的岛屿,仍历历可数的东北为大小跳尾、水龟岛、乌礁岛;东南为日屿、青屿岛、大小嵛山岛、烽火岛,与三沙交界。岛礁或远或近,有的前后相接,像首尾相衔的船队;有的独立成岛,像海上洒落的珍珠,各具形态,最绝妙的是小嵛山诸岛,在眼前形成了一尊雍容秀美的“女神”。人们可以看到她的头部正枕着波涛,靠近大嵛山岛,仰面而卧,恬静而安祥。在浩瀚的海面,她鼻梁高挺,轮廓清晰,面带微笑,显得清丽、典雅。
此时她把自己一瀑美丽的长发放到海盆当中,尽情地舒荡着。看不清她的眼神,只能想像到她双眼微闭,沉浸在某种境界中。在她闭目怡神之间,人们似乎听到她那微微的呼吸声,充满芳香。女神体态丰腴,腹部稍稍隆起,肌肤坦露,有说不尽的美感。她解开那微张的衣襟,沐浴天风,沐浴海水。如此地沉醉,让世人几乎无法体味,也无法洞察仰佛内心神圣的隐秘。她一直保持忠诚的微笑,甚至裸露,也是那样的自然。
在苍茫的天际,会忽然漏泄一束光线,使海面比其它的地方更加明亮。老渔人说,那是女神的光环,是出海的吉祥之兆。这样的机会不是每天可以遇上,海上天气变幻莫测,众多的岛屿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笼罩在茫茫云雾当中。人们知道,不仅海是岛屿的故乡,云也是岛屿的世界。
她不仅沐浴着水,还沐浴着海上的云雾。那淡淡的云絮,慢慢地积聚成一条乳白色的襟带,轻轻地蠕动着,在女神的浴盆上缠绕起来。她丰满的胸脯越发显现一种神奇的魅力,显山露水而又悄然隐匿,从容自若而又羞涩矜持。女神的庄重,使她在云浴之中,如莲出水。
从石兰城堡往上厝基方向行走,穿过万亩竹林,挨到山冈尽头,便可望见嵛山内海。一座山体,由于落差的势态,呈两条巨大的“羽翼”,逼近海岸,直插入海,这便是人们啧啧称奇的“鲲鹏抚海”景观———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逍遥游》中的巨鹏,仿佛奇迹般地在大冈头重新显现。隆起的山势,是鲲鹏的巨翼,向左右两侧张扬开来。扇动的羽翼和厚实的脊梁,让人们感觉到它在使足全身力气,作一次远方的翱翔。它的力量是来自于自然造化的结果,无数次山海的撞击、裂变、聚合、突显,造就了它庞大的身躯。大海的风,会昼夜不息地往上吹,数不尽大大小小的花岗石遍布脊谷之中,被长得高高低低的绿树丛层层覆盖,这就是巨鹏的毛羽了。
这种力量还来自于庄子挥运他如椽巨臂,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刻划,塑造一个战斗者的形象。是在滑翔,是在遨游,是在逡巡。志在千里的抱负,全部熔铸在这种激越的奋战的姿态上。无边的海洋和广阔的天宇,是鲲鹏大显身手、战天斗地的舞台。鸟瞰山海,岛屿星布,蔚蓝色的大海,像水晶宫一般透亮、可爱。仿佛那不是海面,而是鲲鹏蓝色的梦想,是鲲鹏大展鸿图的画卷。只让偶尔行驶而来的船只,沿着海岸,轻轻划过,流入天际,流入瓦蓝瓦蓝的邈远的天宇,伴有云卷云开。
浪花翻动,理想的翅膀鼓满风帆。这天涯海角的风,扶摇高空。于是,人们看见,一只巨鹏,喙衔浪朵,目睨时空,蕴足力量,一个有力俯冲,化作一道永恒的风景,憾人心魄。浪花还在舒卷,山海还在晃荡。
顺着“鲲鹏”的一只“巨翅”而下,靠近海角一端,突然矗立无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构成一块天然的异景。这个地名常被渔民们叫作“摸天海”。在这里,庞大的山体,汇聚众多无名的山石,或立或躺,或仰或卧,或欹或正,使它独立突现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巨大的岩石逼近海角,石块与石块互叠着、支撑着,偎依着。有了这样的相互依存,它们永久地保持着有生以来的姿势,从不动摇。
一块如山的巨石面对悬崖永久地屹立着,它的支撑点很小很小,仅仅只有触及它自己躯体的一小部分。而它还要接受身边的一块岩石往外顶的力量,有同被滚落悬崖的危险。可奇妙的是,由于巨石的脚下正好顶上一块小岩石,使三者之间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好像有人故意这样巧妙地布景。
并非所有的岩石都有如此幸运,万古不动,成为永恒的风景。更多的岩石被推出悬崖,或断或裂,或隐或现。它们形成夹缝,透来另一端的光线,形成岩洞,幽深得令人望而却步。独特的地理构造,也使这些花岗岩肖形逼真———这是一只“沉船”,直直地插入海角,“船尾”是看不着了,只有“船头”还使劲地向上,好像人们感觉得到它当时正一点一点地往下沉没的情景,并听到有呼喊的声音。曾经发生在这海角的一个无人知晓的“海难”,凝固成一幕令人动容的景象。
海就在面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撷来浪花。没有比这更近距离触摸大海的境地了,可以感受到大海的胸膛,正因呼吸而微微地跳动。海面上诸如嵛山、峰火、鸟屿等岛屿,正沉一半,浮一半,茫茫的天宇,模糊了它们的轮廊。雄崛的海岸正经受着海水的汹涌,传来巨大的声响,使得摸天海这个位置,更显峭拔、险要。
大冈头山脚之下有奇石如半片猪头,渔民称其为“猪头爿”。雄踞在岸上如炮台的岩石,与礁岛联结在一起,受日风月化,犹如工艺大师挥动雕刀,削去了许多石屑,镂出一件巨型的工艺品。站在石壁下仰望这处天然异景,人们莫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猪头爿由一整块岩石断裂、分化而成,它只是整体造型如猪头,其实早已遭受毁容,像是雕塑师在它身上随意地划了几刀,安稳地叠放在凸出的海脚石壁上,静静地展览了千年万年。
岛礁上不计其数的花岗石,或圆或方,或躺或卧,造型姿态各异。有特色的是“飞碟石”,安静地放置在石岸上,其顶下形成空穴,如同器物。它们还有的挤挤挨挨,形成天然的雕塑群;有的交错欹侧,形成岩洞,人在洞中,外面的景色都嵌在洞口。更有的造型如鼎,腹部中空,密布如蜂窝状的小洞。与海水直接接触的庞大岩石,打上了海蚀的烙印,呈现黄褐、赭红、青乌等多种厚重的色彩。
沿途西面仍是绵长的海岸,山上显露着数不清的岩石,辅以低矮的丛林,构成山海景观。礁岛周围生长着许多藻类和贝类,著名的有野生紫菜,是天然的食品。海脚下的珊瑚丛把岩石打扮得分外美丽,为海边平添不少的姿色。尽情地领略这方海岸风景时,潮水就慢慢地上涨,在岩石和绝壁间打出声音,汇成交响乐,撼动人心。
可雇一艘渔船,从渔井码头出发,来观光玩赏海岸。海面波平浪静,渔舟星星点点,穿行于海域,像桌面游动的鼠标。一轮朝阳渐升渐高,水光接天,无垠无涯。在海天之间,也许只有真切地去接触自然,方能体悟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