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传音 罗健 画
在太姥山的一片瓦景区和七星洞景区,分别有“鸿雪洞”和“云标”摩崖石刻,为明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熊明遇(1580-1650)外放闽东时所题刻。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月与五月,福建兵备佥事、治兵福宁道熊明遇两度登太姥山,分别题有“鸿雪洞”与“云标”两块摩崖石刻。台湾清华大学徐光台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确认‘鸿雪洞’与‘云标’摩崖石刻,有助于重建万历末年九岁方以智与其父和熊明遇游太姥山的活动。”这牵出了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与太姥山的因缘。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曾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在发愤著述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清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在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殉国。学术上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方以智家学渊源深厚。父亲方孔炤(1590—1655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易学家,官至右佥都御使、湖广巡抚。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底,由四川嘉定知州转调福建福宁知州。当时熊明遇遭弹劾外调,于该年夏天任福建兵备佥事,负责福宁卫。由是两人分任福宁州军政首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有许多共同的善政。
方孔炤被清乾隆版《福宁府志》收入《秩官志·循吏》:
方孔炤,号仁植。桐城人,进士。万历四十八年知州事,始至,建学宫、开玉带池,竖中天坊、敬一亭,复龙光塔。甫二年,以员外郎迁去。士民建祠立石,曰:思乐亭。
太姥山回音谷(老照片) 夏念长 摄
方孔炤履任福宁知州期间,带着他幼年的孩子方以智。根据有关史料,这个聪明的孩子跟随父亲在福宁生活的那段时间,经常聆听父亲与熊明遇探讨学术问题,还能直接请益一些西学问题,获得了科学知识的启蒙,为以后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奠定良好基础。
徐光台教授在《熊明遇与幼年方以智———从〈则草〉相关文献谈起》一文,对此做了专门研究。该文《前言》称:“在中国思想史与科学史上,明清之际的方以智有其特殊地位。时值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西方自然知识的冲击下,熊明遇《格致草》和方以智《物理小识》为两本引人注意的物理作品。过去注意方以智《物理小识》多所引用《格致草》,与他九岁在福宁向熊明遇请教西学,显示熊明遇与幼年方以智曾有段教导西学的经历,值得探究。”
以上提到两部书:《格致草》和《物理小识》。《格致草》初名《则草》,后来改名《格致草》,其书名显然来自于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作者熊明遇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是一本颇有影响的天文学、气象学通俗读物。徐文“从《则草》相关文献谈起”,其“相关文献”首先是方以智的《膝寓信笔》。崇祯七年(1634年)安徽桐城发生民变,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随家人避居南京。后来他将流寓南京期间的文章辑成《膝寓信笔》。其中一段记载他读李子藻编的《天学初函》中的西学时,提到他幼时随父亲在福宁见熊明遇的往事:
……《天学初函》,余读之,多所不解。幼随家君长溪,见熊公《则草》谈此事。
《则草》于万历末年熊明遇在福宁州任职时收入《绿雪楼集》刊刻出版,当为幼年方以智的科学启蒙读物。
《物理小识》刊刻于康熙三年(1664年),是方以智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所谓“物理”,概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理,与今天物理学所谓之“物理”涵义不同。这是一部全面记述万事万物道理的著作,全书共十二卷,分十五类,依次为天类、历类、风雷雨阳类、地类、占候类、人身类、医药类、饮食类、衣服类、金石类、器用类、草木类、鸟兽类、鬼神方术类、异事类。此书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农学、工艺、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内容相当丰富。
此书有两段关于方氏父子与熊明遇在长溪接触的记载。一是方以智在长溪持续向熊明遇学习的说明:
万历己未,余在长溪,亲炙坛石先生,喜其精论。
第二段是关于太姥山花岗岩峰林洞群的空谷回音现象。福宁州治在今霞浦县城,地处太姥山脚下,方氏父子与熊明遇不止一次游览太姥山。某次同游,来到一处传声谷,“僧隔岭呼佛号,而应之声自仙岩中出,反洪于呼之声。”方孔炤不解为何如此,且一呼会引起七声回应,向熊明遇请教。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声异》记曰:
太姥有空谷传声处,每呼一名,凡七声和之,老父以问坛石熊公。公曰:“峡石七曲也。人在雪洞,其声即有余响。若作夹墙,连开小牖,则一声亦有数声之应。层楼槛内门窗纸上,大小破隙,则风来做丝竹之音。若高山日暮,闻城市之喧声,以日气敛,而人静听也。”
方以智《物理小识·声异》书影
此记载堪为太姥山文化和科学史料中的“空谷足音”,为后人考察太姥山的地质和地形,留下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字资料。上世纪末,中央电视台曾据此记载,欲来太姥山拍摄关于声音传播的科教片。
如今太姥山上关于回声的景点有两处,一为天门寺往摩霄峰途中靠近摩霄峰处,为“七声应”。《物理小识》说明此处“每呼一名,凡七声和之”,当是该“七声应”景点。还有一个景点叫做“回音廊”,地处紫烟岑,游人朝对面九鲤朝天石放声一呼,可听到脚下幽谷传来三声应答,所以也叫“三声应”。明人林道传有诗云:
我来千仞岩,上下何人屋?
长啸天地宽,连声应空谷。
方以智中年以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曾再次来到太姥山,并羁留一段时间。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当时方以智在京城,充任永王讲官,与好友陈名夏决定乘乱南逃。宋之绳《载石堂诗稿》附《柴雪年谱》载:“次日(3月19日)黎明,过百史(陈名夏)寓,偕至方密之(方以智)所,复过冰如(杨廷鉴)。……其复犹意圣驾果南驰,忍死以图跳身。”陈名夏等人逃回江南以后,早已被定入“从逆案”;方以智在“从逆案”中定罪较陈名夏为轻,因而出走较晚。他于9月离家,流亡浙南天台、雁荡诸山,深秋抵达福建太姥山。
学者认为,方以智避祸于太姥山,是因为此地乃其父任职之处,有一定人脉。方以智《祭直之弟文》曾说到:“忆余自北全猗玗之命,执余手而悲喜。仅三日而送余云间,以云间有卧子。逢党人之鄣,天嗟昏兮,谁与为理。祸发之后,导余转徙温麻太姥,乃中丞公甘棠之里。”此中“中丞公甘棠之里”,即指福宁州乃方孔炤曾任职并留下德政的地方。方以智祭其父的《灵前告哀文》也说:“甲申三月十九,不能绝亢,乃为三木刺剟之囚。冒死得间,比蒋沈之潜窜。五月十日,泣拜膝下。时方拥戴,不当与议,指激北伐,而平日之忌者,诼之党案。又翻致令大人不安,乃命远游。历台荡,转太姥,泊五羊。遂此九年,违侍温凊。”
方以智和陈名夏在太姥山不期而遇,患难相逢,感慨良多。陈名夏有诗数首述说此次相遇情况,如《太姥山下遇方密之,怆然别去》《太姥山下风沙篇·别方密之北行》《遇方密之于太姥山下,赠予金》等。这次羁留于太姥山一段时日之后,陈名夏北上长安,而方以智继续南下,于是年冬天抵达广州,开始了他在岭南的流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