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遇命名与题书“鸿雪洞”摩崖石刻
迁谪是我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官场现象。封建社会,仕途险恶,文人士大夫于宦海中沉浮,动辄得咎,迁谪就成为他们极易遭逢的一种人生经历,施予他们身上极为常见的一种惩罚。唐代孔颖达认为,受迁谪的人所犯之罪一般在既不能赦免也不便致刑之间,于是“完全其体,宥之远方,应刑不刑,是之也”。迁谪虽是较轻的一种惩罚,但对于希望自己仕途顺遂,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毕竟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他们仕途受阻,甚至倒退,精神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大多被遣逐到蛮荒之地,身体也要经受考验。所以,迁谪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灾难和不幸。但文人的不幸却成为了山川的幸运,“文章憎命达”,到了一个地方,其胸中的忧郁、愤懑、感伤,便常常以山川为吟咏的对象,发而为诗文,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名篇。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乃至王阳明的《瘗旅文》,莫不是他们迁谪期间的力作,其相关地点也因此而扬名,成为人文景点,接受四方来客的凭吊和瞻仰。闽地的福宁州(唐时为长溪县)因地处东南海陬、蛮荒之地,历代以来也常成为迁谪之地,于是福宁州境内的太姥山,便成为迁谪之人流连吟咏以排解愁绪慰藉心灵的理想之所。
明万历年间,熊明遇(1580-1650年)受魏忠贤一党迫害,被外放福宁州任军事长官,与知州方孔炤成为莫逆之交,由此也和太姥山成了知音。“太姥山边看落霞,秦川千里傍天涯。我谓逐臣来岭表,人言仙使泛星槎。”(熊明遇《逍遥阁福宁道署》)这位热爱山水的性情中人,以太姥美景化解心中的郁结,抚慰心灵的创伤,为太姥山留下了“鸿雪洞”“云标”两方摩崖石刻和《登太姥山记》等多篇诗文。
熊明遇题书“云标”摩崖石刻
熊明遇,字良孺,号坛石,豫章(今江西进贤)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翌年秋,授浙江长兴知县,与东林人士顾宪成、高攀龙、丁元荐来往。四十三年(1615年)底,补兵科给事中,时值浙党、楚党与齐党和东林党争。四十四年,礼科给事中齐党亓诗教等以他与东林党通,上书弹劾他,迁福建兵备佥事,治兵福宁道。
于是熊明遇才得以与太姥山结缘。
据考证,熊明遇于万历四十八年三月初登太姥山。当时,太姥山的新建馆落成不久,熊明遇起名“鸿雪馆”,以汉代出使匈奴的苏武,却被放逐到北海冰天雪地牧羊,盼望飞鸿传递讯息,早日回朝廷,或是宋代苏轼之诗句“飞鸿踏雪泥”,来表明他被外放偏远之地,期盼早日归朝的心情。他在此时所写的《鸿雪馆———太姥山新建之馆》一诗中透露了这种心情———
欲种玄都树,希求煮石丹。
树开红雪落,丹熟白云寒。
列笋关银牒,攒矛护玉坛。
肉芝如可采,鸿羽愿高骞。
他这一次在太姥上留下了“鸿雪洞”摩崖石刻。他来到“尧封太姥之墓”,见“墓侧一洞可见五丈旗,灵泉漱之,俗呼为龙井”,得知岩洞没有名称,可能当时他才命名“鸿雪馆”不久,对“鸿雪”这个名称印象深刻,于是题书“鸿雪洞”三个大字,并直书“福宁治兵使者熊明遇书”十个小字,镌刻于大岩壁正中。
熊明遇初上太姥山,内心震撼不小,完全为太姥山的瑰丽奇谲所折服,当月十五日,他即完成《登太姥山记》一文,收入当年刊行的《绿雪楼集》,该文洋洋洒洒2200多字,以“余为之低徊不能去”来表达对太姥山的喜爱。他说:
云夫山之以洞石为奇固也,然枵入者不必具峰峦,具峰峦不必千仞上干,千仞上干不必执曲攒属,执曲攒属不必天海洪洞,此山兼之。余之意申矣!
他把太姥山比喻为闺阁名姝:“靓妆刻饬,尝隔帘幕而闻环佩。”所以,他在文章末尾赞叹:“余可谓天游矣!”可见对太姥风光的评价之高。
如此喜爱,于是,他在五月又上了一趟太姥山,这一次他又为太姥山留下了“云标”摩崖石刻。徐光台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说:“相对于他在武夷山留下一千八百字左右的摩崖石刻,太姥山有幸留存两块简明清晰的石刻。上述发现为福鼎的文史古迹与方志增添新资料。”
太姥山鸿雪洞“绿雪芽”古茶树
除了上述的《鸿雪馆》一诗和《登太姥山记》一文,其《文直行书诗文集》中收入吟咏太姥风光之诗作还有五首,《太姥歌》古风见于《诗卷五·七言古》:
君不见,东瓯之西西瓯东,高山大壑琐(锁)烟虹。我尝振衣千仞上,灏气出入摇鸿蒙。浙江潮起赤城曙,岱岳岚飞沧海空。河庭紫贝鲛绡窟,瑶台金阙蕊珠宫。龙精噴雨松崖黑,飓母腾光石岛红。春湖十里青菱角,秋塘万片锦芙蓉。花落绿潭蹊窈窕,鸟啼红树径蒙茸。从新石罅开天敞,自古云标亘地雄。晃烺平吞杓斗下,鞬闭幽玄尺蠖通。一线光明溜乳窦,三垣气象卓螺峰。结构拟绝神明巧,汉殿秦房总未工。我爱此山难屡至,犹如雪上印飞鸿。且为署题鸿雪馆,武陵春水学仙踪。呜呼,闽海无鸿亦少雪,太姥万古高嶻嵲,精气凝成无毁灭。与君分疏如何说,但将空色无分别。须弥打碎作丘垤,翻干海水捞明月。
见于《诗卷十·七言律》的《登泰(太)姥》共有四首。
《宿玉湖庵》:
为访桃花到碧山,洞门流水浪潺潺。
阇黎寂寞昏钟冷,佛殿荒凉古殿闲。
颇有细罗留夜色,宁无大药驻春颜。
今宵稳作游仙咏,太姥明登尺五间。
《上摩霄峰》:
几作名山汗漫游,灵仙偏秘此边州。
炎方瘴净摩天近,涨海波澄浸地幽。
红日照来秦观旭,白云飞去楚峰秋。
蓟门直北狼烟起,回首兵戈不尽愁。
《谒太姥墓》:
仙人委蜕石萝寒,倩得红云伴瓦棺。
落日荒岑孤鹤唳,回风曲洞老龙蟠。
名山不道无常主,瘴海偏能有大观。
请向中原悲往事,五陵松柏几堪看。
《入岩洞庵》:
万丈丹梯独往回,杜鹃啼雨雨花催。
峰尖隐隐鸿蒙划,洞古阴阴混沌开。
潦倒年华勤拜石,纵横意气谩衔杯。
分明鸡犬云中现,我自秋槎泛月来。
当然,熊明遇为我们留下的不止这些。万历四十七年六月,福宁遭遇台风,福宁城楼被破坏,有人怪罪于福宁地脉不好。相信地形风水的熊明遇决心改变风水,他相中嵛屿,并模仿西学书中见过的西方塔,兴建龙光宝塔。官绅捐助经费,驻军出力施工。泰昌元年(1620年)中秋完工时,熊明遇撰写碑文:
乃今按察闽中,而治于福宁州者,东西瓯之间也。入其境,崇山蔽天,……中一山名嵛屿者,首锐而圆下,如鼎足句之,屹然潮汐池中,凡抵其□,占秀而当要害,熊子曰:“是宜塔也。”……取于西方之教俗而塔之……泰昌庚申八月之望。
熊明遇《登太姥山记》书影
熊明遇还写了一首《嵛屿建塔》诗,赋予建塔一事以美好的愿景:
片碣停云压碧涛,春花拍浪泛仙桃。
基凭匠石兼山重,筐戴文昌逼斗高。
不为珠林藏宝雁,还从笔海钓金鳌。
悬知元气腾腾合,象纬精灵射彩毫。
龙光宝塔,民国《霞浦县志》记曰:“在县治东,塔下村山顶。海门飘渺,一望无际,塔耸其间,形胜于东南一壮。”据霞浦县的相关史料记载,龙光宝塔坐南向北,共七层,总高15米,是一座中国楼阁式的六角形砖砌实心塔。“文革 ”期间,龙光宝塔被当成“四旧”建筑物而炸毁。如今只遗塔址,一块花岗岩门楣保存在塔下村阜俗明王宫,中间阴书“龙光宝塔”四字,两旁有小字漶漫不清。
值得一说的是,熊明遇流连太姥期间,还可能为太姥山茶起了“绿雪芽”这个名字。2012年5月12日,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徐光台教授第三次上太姥山,确认山上“鸿雪洞”和“云标”两幅摩崖石刻为熊明遇题书之后,特撰文指出,联系一生爱茶的熊明遇在长兴曾主导开发罗嶰岩茶,并将之命名罗嶰茶,留有《罗嶰茶疏》原始文献,收入他在福宁时期出版的《绿雪楼集》,徐光台教授推断:太姥山“绿雪芽”茶之名起源与熊明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