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绵长的海岸线,为进行海上活动,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其中以福船制造技艺为代表的造船传统,展现百折不挠的海洋工匠精神。
造船业的历史与闽浙海上木船制造史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按宋淳熙九年(1182)《三山志》载,福鼎在吴国时属建安,晋太康三年,置晋安郡,省典船校尉。在建安郡侯官县(今福州)设立典船校尉一职,掌督制造海船。在境内建立温麻船屯,征集当地的渔民匠工造船。制造原材料主要来源于今福鼎、霞浦、连江等地沿海港口。
宋福州东北海口一带设船场,即船场门,长溪县设立海船户。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政治家,宋仁宗至和、嘉佑年间(1054—1063),蔡襄两次知福州、泉州,教习舟船,发展海洋,在福州修造鱽鱼船,以备海道。宋绍兴年间,造橹船、窜船,后改为戈船。明万历以后,福鼎烽火营、嵛山游、台山游均配置福船、哨船、车船、大鸟船、快船,实际上,以福船为代表的这些战船都是从渔船演化而来的了。
南镇福船船模
清代福鼎拥有造船设施,嘉庆《福鼎县志·船制》载:“凡造船,自含檀起算,含檀阔一丈者,龙骨长三丈三尺,大桅长四丈,围三尺六寸。鹿耳六尺,厚六寸,阔一尺一寸。头桅长二丈四尺,正碇长一丈一尺,副碇长一丈。大蓬长三丈二尺,阔二丈。舵长一丈四尺,阔二尺五寸。板长一丈,橹长二丈八尺,长二丈四尺。正碇索长二十五丈二尺,围五寸。副碇索长十七丈七尺,围四寸。大小船仿此。”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木船建造的规格和形制。
根据《江南经略》一书载,古代福船有三种,分别叫大福船、海沧、草撇。《福船论》中说:“盖福船之制,高大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张,其尾高耸,设柁楼三重于上,其傍护板,裼以茅竹,坚定如垣,其帆桅二道,中为四层。”这是古海船的构造形制,其为尖底造型,船身偏阔,船板为二、三重结构,船内分十至十三个隔舱。概而言之,多隔舱,多重板,多桅杆结构是福船的主要造型。
福船制造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即用隔舱板把船舱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个舱位,这是我国造船技术工艺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水密隔舱的功用在于抗沉性能强,由于舱与舱之间是严密隔开的,即使有一两个船舱触礁破损进水,也不会流到其它船舱,从船的整体看,它的浮力照样存在,不会沉没。同时,采用隔舱板跟船壳板紧密钉合,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起加固船体的作用。
明清时期,闽浙沿海为加强海防,福船成为海战战舰之一。据金秋鹏所著《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中说,那时的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昂尾高,两侧有护板,吃水深,耐风浪,还有防火设备,可以载士兵百余人。全船分做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士兵,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舱面设有木女墙、炮床,可发射矢石火器。明代名将戚继光入闽平倭,赞扬福船“乘风而下,如车辇螳螂”。
清末后期,福船制造转向衰落。一般用于捕鱼的木船规模也比较小,造船数量也有限,尽管这样,随着渔业发展,能工巧匠仍沿用传统海船制造,工艺在沿海渔村保留下来。据南镇木船制造师傅介绍说,木船船体包括船身、甲板、桅杆、橹。其中桅杆设置有讲究,古代木船置三根桅杆,分别叫大、中、小桅杆。头桅在船头以30度角度向前倾斜。中桅最高,杆头配有滑轮,用绳子上下拉动船帆。
龙骨是船身最重要部位,按龙骨十米长计算,木船阔约在三十至四十米之间。龙骨长短决定船载吨位总量,也决定配置横梁的长度。船家需要多少吨位木船,可通过龙骨来设置。船身各个部位配置按传统祥瑞兽物,或以十二生肖命名。船帆是必须的构件,古代船行靠风向,需要以帆作为动力,撑船的船工要懂得风力原理。据说闽海渔民航船最有经验,他们口耳相传,根据潮汐风向计算,从而掌握帆的拉动角度,以增加动力航行。
福船制造工序比较繁复,选用材质坚硬的樟树、杉树作为材料,取木材行话叫“进士股”,并根据船只大小、数量而定裁;其次是取龙骨,根据吨位而定长度;第三造船身,主要安置横梁,关键部位是设计水密隔舱,将船舱隔起;第四是装船板,行话叫架稳“大榜”,并上舷板、上走马、置甲板。最后填堵桐油,补船缝。桐油石灰需另外工序进行制作,叫“桐油灰”,其粘性强,具有防漏作用。
造船俗称“钉船”,是渔民生活生产中的一件大事,有工艺流程,还伴有仪式。要择吉日开工,新船安装龙骨叫“起舱”,如同盖房子上梁,将红布系在舱骨上,名为“栓红标”。整个造船经过铺置、上大肋、上金头、上船眼睛(分为龙眼、凤眼、蝌蚪眼)等流程。同时在船上装风向旗,叫装“桅尾旗”。最后船眼盯在船头两侧,俗称“定彩”,待看好日子,由船主亲自揭幕,叫“启眼”。
沿海乡镇还保留有木船制造,造船业代有传承。所造木船一般用于捕黄瓜鱼,或近海养殖。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木船制造业最繁荣时期,渔村出过多位在闽浙沿海一带有影响力的制船行家、造船师傅。造船师傅说,学造船也要靠悟性,悟性高,学得就快,一般要学三年后,方可出师。“大围罾”时期,木船配有动力,叫“大排”,但也要靠帆篷。大排其实是木制福船的一种形式,当时,闽清、福州一带渔民都来渔村造船厂定做海船。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木帆船完全被动力船取代。至九十年代,木帆船最终退出海面。富有纪念意义的是,南镇造船师傅做有多艘福船船模,放置在钓澳宫、回头澳宫、杨府爷宫。最长船模全长约二百一十公分,阔一百七十公分,深三十多公分。主桅杆近一百五十公分,前桅杆一百公分,甲板设七舱,船员九人,有驾驶室、瞭望各一人。船身设水上门、火色眼、橹、小船、乐队队员十二人,及火色、铁锚等。
古代福船代表造船工艺的先进特点,体现了匠师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目前,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濒危,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福船船模发展成工艺品、收藏品,蕴含一帆风顺在、扬帆前程的寓意,具有海丝文化的象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