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季,福建省文物局专家组一行再次莅临福鼎,深入沿海山区地带,着重考察了我市建国以来陆续发现的几处青白瓷窑址,对窑址形成年代及社会价值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经专家认定,福鼎现存古窑址大多是宋青白瓷窑址,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青白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始于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而后风靡东南沿海。至清代,瓷器学者又称“影青”“隐青”。
民间民用青白瓷碗残件 冯文喜 摄
福鼎古窑应当是民窑,不及官窑工艺制作精良,艺术较粗糙,价格低廉,产品以民用和出口为目的。但民窑有其自身优点,如工艺手法表现洒脱、奔放、自由,代表民间民俗文化。元代后期,青白瓷走向衰落,被大量青花瓷所取代。在风行了数百年后,青白瓷开始退出大宗生产的行列。
从事瓷器的业界人士认为,福鼎青白瓷生产年代更切确地讲应该是在宋末元初,盛行于明代,成因是受明代海外贸易影响,三大出口大宗物品瓷器、茶叶、丝绸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闽浙瓷器就近下海,由境内港口通过海运,走向世界。海运具有成本低、运输量大、不易损坏的优势,只要挂帆即可出海。元明时期,从江浙、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烧窑业得到发展。
看似简单,然每一件瓷器都是匠人工艺与才艺的结晶。青白瓷是泥与火的工艺品,也是传统诗书画的综合艺术品。制作青白瓷要经过十数道工序,工艺十分繁复。青白瓷生产使用当地的高岭土,即矿土,通称瓷土,第一个工序即将生土按一定的方式做成熟土。接下来得按规格形制做坯,称制坯,是一道手工活,也是展示技艺的关键工序。瓷坯经晾干后得筛选精良的粗坯上釉料,且讲究用料配方,得按一定比例调配。古代烧窑用柴片,叫柴烧,即便普通烧工,也是大师傅,善于掌握火候。烧制是看火苗,看烟,推断窑的温度,把握烧制成功概率。掌握火候一般在1200—1300℃之间。
目前发现的磻溪、管阳、桐山、山前、点头是福鼎五个比较大型的古窑址,据专家的考证,是南宋(1127—1279)青白瓷窑址,曾经繁荣过近二百多年时间,后来受经济和社会战乱各因素影响而荒废,当下仅存遗址、废墟,零星见到有完好的成品,大部分已是破损残缺的废瓷片了。旧址被竹林、茶园所侵占,有的被山村道路所改造。专家从遗址中采集有垫片、口沿片、底足片、钵残片、残支座、垫饼、残窑砖、青釉划滗纹瓷片、匣钵残件等。
福鼎境内出土青白瓷标本 市博物馆提供
这些碗片多数为白瓷,青瓷釉层清澈透亮。有的呈灰白或灰色,胎体坚致厚重。有层层叠叠粘连着的青瓷碗、青白瓷生活器皿,其中有烧制工具垫饼等。以生产民用瓷碗为主,工艺做法有些仿芒口瓷,仿定窑芒口瓷,釉上得好,上得比较漂亮。
福鼎青白瓷窑受沿海人文背景影响,探究成因,则是始于唐宋时期,大量移民迁入境内,促进了手工业发展。据《福鼎乡土志·大姓表》及各地姓氏族谱载,早期有杨姓于唐大历年间入迁秦屿潋城。点头王孙赵姓是宋宗室,也是始于宋代,尤其是到了南宋时期,杨、赵两家数十人在科考中取得功名,载于志书,播迁四方。宋代入迁的还有桐山的高姓、溪头的陈姓、金溪的朱姓、磻溪的林姓、管溪的张姓等,构成福鼎早期多元文化经济社会形态。
磻溪青白瓷窑址位于下窑山上,据《李氏宗谱》记载,窑址建于南宋,盛行于元明之际,风靡二三百年。唐福建观察使李晦后裔李佰七,于宋淳化三年(992)由磻溪往西南而行,见开阔处形如“天鹅孵蛋”地而迁居,称“南网”,后称“南广”,氏族称“南广李”。1982年调查时,这里发现多处堆积层,遗址文化层厚在一米上下,瓷窑址于1989年公布为福鼎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店下亥窑、点头碗窑以烧窑而得村名,族人世代务农烧制为业,产出有碗、盘、碟、壶,一直延续到清末。据碗窑村民介绍,他们先祖在村里烧窑,在扆山集市开商铺,专门请民工绘制、挑运。作坊专门备有木帆船,碗瓷靠海运到台湾。据说,台湾人喜欢福鼎的瓷碗,盛食物、汤水,隔夜都不会酸腐,于是大受欢迎。至今集镇还有烧窑制碗的种种故事,也在民间流传着。
福鼎古窑址出土遗物瓷器数量多,文化内涵丰厚。磻溪采集有影青釉执壶、碗、碟、砚及部分窑具等,有轻微破损。山前出土瓷片以青瓷为主、夹有少量白瓷、黑釉盏等,器形以碗为主。管阳出土瓷片以青瓷为主,器形以碗为主,产品主要为日用瓷。桐山出土瓷片以白瓷为主,器形以碗为主。以上出土白瓷碗口直径大者有二十公分,小者近八九公分,通高约六七公分。黑釉盏口约十公分左右,圈足径口只有二公分上下,比较雅致。旧址上发现的青白瓷主要生产碗为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饮食用具,它以大口、深腹、小足为特征,基本是圆底、圈足、平底,产品造型比较简约。
现存几处古窑址呈零星分布在用土矿场资源丰富的沿海山区,我们所见岗尾碗窑为平缓的小山坡,三面临海,相对高度约三十米,呈东西走向。沿海的窑址海拔约一二百米,山区的窑址海拨约四五百米。占地面积大,据调查,山前窑址面积约二万平方米,管阳窑址范围约一千二百平方米。磻溪窑址占地面积近三平方公里,辐射碗窑岗、下窑坪、南坪。
瓷窑址的发现,对研究福鼎宋代瓷器工艺、瓷器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也是探究宋元沿海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尤其是在茶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选配青白瓷作为茶盏、茶器,有助于带动就业。
时间不断在推移,宋时窑火已熄,那些民窑被时光所遗忘,至今人们已无法确切知道烧瓷的工艺了。青白瓷工艺成了一道传统制作的非物质文化,留下海丝一段印记,承载乡村传统手工业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