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影点点 陈律鹏 摄
———“叶叶凌崖,登千航于枕席;层层破浪,飞万里之舳舻。”
———“玉笛一声,吹平烟波万顷;仙槎古渡,流入牛女双桥。”
———“蛟排雪阵,一越则浪激三洲;蜃卷银山,几环而沙飞亿岸。”
以上三句均出自清乾隆福宁知府李拔的《海赋》,是对海丝人文和自然的咏叹。
李拔(1713—1775)字清翘,号峨峰,四川犍为县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春任福宁知府,二十六年(1761)秋调任福州知府。李拔为官务实清廉,为百姓谋福祉,治城垣、修水利、劝农桑、兴教化,无不亲历亲为。这篇《海赋》是他在这个任职期间写成的,并收入他总纂的《福宁府志》中。
李拔少年力学,壮游东北,但向往海洋,任职福宁属“闽在海中”。他在《福宁府志·序》中曾赞“堂堂宁郡,闽浙之滨。海天重镇,泽国要津”。李拨登山观海,旁远览胜,而笔力雄健,性情豪迈,《海赋》是他的感悟之作,词句瑰丽,意境宏远,其思想内容包涵以下几个层面: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海岸壮观景象。长长的海岸曲折绵延,留下或雄奇,或柔缓,或诡丽的岬角地貌。海上岛屿星布,港湾汇集,海河浩浩荡荡。如赋中所绘“松山蜿蜒而南汇,洄环万岛;砚屿逶迤而东折,吐纳三江。”蜿蜒的东南沿岸,百川到海,奔流不息。但见大浪排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象奇丽无比。站在海岸上,遥看海面,波涛澎湃,激起高昂的心怀。赋中“冲开石壁,霓迅雷鸣;撼如珠宫,星摇月乱。”大海之景,是那个康乾盛世的写照,亦是知府提炼性情的写照。
秦川湾海域 冯文喜 摄
赋中丰富的想象,浪漫的色彩,展现海洋梦幻般的境界。晴空万里,或月夜云销之时,海面壮阔,万物汇集,境界邈远。“千尾鱼鳞,鱼压缥缈;万队文贝,鲛室逍遥。”这是海洋丰富的生物世界,缥缈而逍遥。他甚至在《福宁郡赋》中也数点了山珍海馔,有“鲈、鱆、魵、鲤环大海而鼓鬐,鳝、鲫、蟳、鰌赴长江而激汋。车鳌蟛蜞,合鼋鳖蜃蛤而入清流;海月江珧,同虾蟹鲎蛎以游深壑。”古人常把海天联系在一起,所谓海天一色,这时人们思绪从浩渺大海中,乘着仙槎穿过古渡而进入天河,牛女双星,熠熠生辉。海上堪比蓬莱、瀛洲仙境,暮霭清流,澄辉返照,金台、玉阙一一呈现。探寻宇宙,永无止境,传说中的仙境令人神往,“缅八极之苍茫,桑田变易;望三山之缥缈,仙客招邀。”
这里勾勒了长长的海丝航线———“北驾浙淮,西连交趾”。浙淮即今浙江、江苏一带,从福宁出发经过福鼎海域北上。《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中指出:“积极打造从福建沿海港口北上,经韩国、日本,延伸至俄罗斯远东和北美地区的北线合作走廊。”交趾是古代地名,在我国西南,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区域。至清乾隆时期海禁已除,沿海航运渐成规模,人们“问潮侯信,去来不绝艨艟”,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乘风破浪,不以万里为远。敢于拼搏、勇于搏斗,成了一个时代的主流精神。自古以来,东南沿海渔民富有创造力,当时的木帆船桅杆设计有二至三根,木船设置层楼。“艨艟”“舳舻”高大如楼的木船,扬帆远航,“远驾讵无长风,普英流以击楫。大观则有天地,动至圣之乘桴。”大气磅礴,霸气十足。
赋中“亦有怪曰飓风,涛曰灵胥,神曰水伯,主曰天吴”,是传承不息的海洋神话传说及民俗信仰。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死后为涛神,故称“灵胥”。《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八面八兽八尾,皆为青黄也。”可见天吴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当时吴人自迁徙东南滨海,为了征服波涛滚滚大海,于是将天吴神变为保护吴人子孙与大海打交道的平安神“水伯”。描绘“龙神震棹以摇鬐,大鹏喧豗而鼓翰”的壮观蓝图,传达了“不说先生之祭川,何以先河而后海”的敬畏与崇拜。
扬帆起航 陈律鹏 摄
面对海洋,引发了对天地自然深沉的感悟和咏叹。在大海面前,方知人的渺小,见识的浅陋。李拔“巡历所经,孤屿绝岛”,大凡豪杰,诗书之外,必远驾川海,“始知元虚之所赋,文通之所形,未足以写其大观也。”乃知“学海无穷,观澜有术。”“入学海而或委或源,观水悟盈科之序;登彼岸而即空即色,卓锡开渡筏之区。”宇宙含机,天覆地载,润泽万物,壮怀感胄。
李拔撰《海赋》《福宁郡赋》《太姥山赋》《中流砥柱赋》,合称“四赋”,处处留下地域印记、海丝印记。在《福宁郡赋》中指出,“东接岛夷之乡,北控吴越之腹。”这里浪涌风生,沧溟无岸。在《太姥山赋》中他登高远眺,“大小琉球环中山于眼底”,歌咏“才山郁兮海天宽,岩壑万状兮恣游观”,有驰骋的欣欢,亦有凭古的怅惘。他甚至在《太姥山记》中也曾描述“东南望海,汪洋无际,台湾、琉球、闽越诸山,历历可数”,万千景状,不可详语。
《海赋》是清代的海丝文化典范之作,是研究地方古代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的重要文献,具有文学艺术多元价值和意义。人们从中可以感受二三百年前福宁区域大致风貌和丰富的海洋物质资源。《海赋》具有人文色彩,富含“四海升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也寓含着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海丝精神。(冯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