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嵩草堂书院所在地草堂山俯瞰
关于林嵩读书的草堂,宋《三山志》载:“林嵩草堂,嵩,唐咸通初,山居读书,尝作草堂,基今犹存。”
字虽不多,许多细节都没有叙录,只把书院出处的时间、地理、状貌作个梗概,其余的一律不详。就这只语片语,足够激发探古寻幽。
草堂山即灵山,因唐林嵩筑草堂读书,从那时起人们便叫它为草堂山。到今天,草堂山又被叫为草王埕了。
草堂山并不高耸,也没有奇峰怪石,和周围其它山麓隶属太姥山脉。山势延缓,山冈四合。草堂山与左右两翼山头形成的地域,叫礼澳。山上四季多见云雾,缥缥渺渺,缘于这座平淡无奇的山冈自古至今耸立于浩浩的大海之岸。站在草堂山上眺远,对峙的是巍峨的太姥山。
不知道林嵩当时为什么会看中这座山头,筑草屋数间,披星戴月,拨动案几油灯,攻读他的春秋。从现在这个地形来看,周围除了太姥山与之遥遥相望,草堂山算是一座高山了。晴朗的天气,院前可以四处望远,俯视四周山宇,层层叠出,起伏绵亘。
目光越过绵绵的青山,向东南岸望去,是渺渺的大海。近处有礼澳港、屯头港、日澳港、秦屿港,远处是蒙湾港、打水澳港、番岐头港。可以看到,无数的渔船在港口停泊着。只有海涛不改旧波,拍打海岸,飞溅白色的浪花,惊动无数横掠上空的海鸥,汇成长长的海岸。
林嵩生活年代约在唐昭宗大顺前后,其故里长溪,口岸发达,商埠繁荣,舟楫往来,成为通往海隅的重要港口。
那时,年轻的林嵩负笈前往灵山,筑草堂读书,志在功名。到礼澳港潮汛息息相通,同属滨海之地,隶属长溪县。几十海里水路,驾一叶帆,顺风顺水,不消半日便可达到。
在海上,林嵩看到太姥山下有一个避风的澳口,山上白云悠悠。他抛锚定缆,弃舟登岸。找到一块山坳,砌墙伐木,构筑一方读书寓居,自撰楹联励志:“士君子不袭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大丈夫岂寄篱下,还将台阁占山巅。”
林嵩触景生情,出语豪宕,联中抒发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我们可以听到山下海涛澎湃,正荡涤着这位读书人芜杂尘虑,亦可体会他那不肯寄人篱下,志存高远,吞吐山河的气概。
乾符二年(875),林嵩以《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登进士,衣锦还乡,令人刮目相看。他才华横溢,词赋为一时冠冕。在当时长溪之地出了这样一个人才,福州刺史、观察使李晦向唐熹宗奏请,敕赐林嵩的家乡为劝儒乡,辖五个里,隶属区域包括今天的福鼎全境。此后林嵩陆续任过团练巡检官、支使、博士等职,最后官至金州刺史。
到今天,我所看到的草堂书院就剩一块旧址了。苍苔长满曲径,石墙掩埋草坡之间。一口水井,以青石为底,水仍清冽,汩汩流淌。
草堂书院最早载于宋《三山志》,也是福鼎有史可查的第一个书院。它到底成什么样的规模,只能凭借旧址去想象。当我再次来到草堂时,也只发现几片零落的碎瓦,暴露于墙下。
书院旧址处于一个小山坳中,坳中以阶梯式开上、中、下三个埕落,其上埕最大,当是主院。中下埕院有条石砌的小径通到上埕院,由于它居于凹处,周围林木防护,我们可联想到许多樵夫或牧童常常从院前经过,主人与他们相见语依依的情景。
书院门前,俯瞰大川。东有安福山,盘旋环抱。南有白云山,石窦云封。北有月江山,丛林挺秀。西有太姥山,洞幽雾幻。曲港潆洄,沧江远逝。
草堂山下不远处的蓝溪,源出太姥山,相传是太姥娘娘染衣的地方。每年八月,溪水湛蓝。乡民把织的布拿到溪中染色,颜色好看,效果甚佳。染衣传说反映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乾符三年(876),林嵩回到故里,在太姥山下修建蓝溪桥,以方便乡民往来。这是林嵩为当地做的一件好事。目前,保留有一通《蓝溪桥记》,碑铭可读。
林嵩在草堂山读书的时候,太姥山香火正旺。相传,太姥山被东方朔题为“天下第一山”,并以其岩洞深邃,峰峦罗列,如天造地设之势,博得世人青睐。
太姥山以它无与伦比的山石之气,赢得一批批文儒慕名而来。林嵩自然是非上太姥山不可的,并且不仅一次。当然,在林嵩之前的还有薛令之,他写下了五言律诗《太姥山》,是看作文化的开山之作。
林嵩几番进山之后,回来写了《太姥山记》。相传,太姥山国兴寺僧师待将《太姥山记》勒于石碑。而后,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明谢肇浙《太姥山志》、清《福宁府志》、清《福鼎县志》、民国《霞浦县志》,都将《太姥山记》收录其中。
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最早描述关于太姥山的一篇游记,也是最早记载有关太姥山寺观宗教的一份文献。《福宁州志》艺文第一篇就是林嵩的《太姥山记》。尽管在唐之后有许多写太姥山篇什,而林嵩这篇游记,以言意简约,显示独特的史料价值。
只有四百多字的山记,却告诉我们太姥山建有寺观最早可追溯乾符年间(874-880)。林嵩接着介绍了他入山的几条路线,从东西南北方位介绍。地理状貌,自然风物,简明扼要。记中已提到国兴、白云两座寺宇,就目前来说,它们仍是太姥山大寺。一宫即摩尼宫。景点十三处,与现在称谓基本一样。描写洞中石巷状况和夏夜秋霁览胜,数语如金。写白龙潭中的传说,也点到为止———“有龙伏焉”。
林嵩晚年不再迷恋官场,回乡隐居于杨家溪畔。从此不问政事,一心只聚徒讲学。凤城龙亭的梨花草堂,就是他的归隐遗迹。春天时节,大家不妨去那里踏青寻找古迹。
有关林嵩的史料,《全唐诗》有林嵩传,并辑录他的诗作《赠天台王处士》。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有“闽中文章初祖”之誉。黄滔诗《寄越从事林嵩侍御》,是题赠之作,其中最为传诵的一句是:“应念都城旧吟客,十年踪迹委沧浪。”
林嵩生于晚唐,大帝国已呈日落之势,岌岌可危。和众多封建士大夫一样,他向往如诗的田园山林,坐看岩外云涌,放迹幽山,一任逝水东流。
草堂书院就在这时落下它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