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是军人的节日,对于当过兵的人来说,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心情总是那么激动和振奋。回想自已从当兵入伍穿上绿军装到退伍脱下军装,至今虽然已过去50个年头,然而,每年“八一”建军节的到来,65式“三点红”老军装便成了我难忘的记忆。
1964年9月,我从福建交通运输学校毕业,抱着保卫祖国的满腔激情,毅然报名参军入伍。离开家乡那一天,军车满载和我一起入伍的新兵来到军营,这是我走向军旅生活的第一天,初进军营,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而感受到最强烈的就是清一色的绿。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了,我分到了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福安专区支队边防三中队,(那时行署设在福安)开始了军人的生活。1965年取消了军衔,公安部队番号也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着装是65式棉布军服,佩戴红五星和红领章,其意为“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故称为“三点红”。官兵唯一的区别就是军官军服上衣四个兜,士兵两个,体现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65式“三点红”绿军装,是新中国部队着装时间最长的一套军服,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换装那一天,我穿上一身草绿色的65式棉布面料军装,头戴红五星帽徽的解放帽,衣领佩戴着红领章,腰间扎上帆布武装带,站在军容镜前仔细地端祥着自已,显得威武雄壮,那一刻我第一次体味着作为军人的喜悦与自豪,更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身上穿的绿军装更吸引人,小学生们见了都冲着喊解放军叔叔,我心里美滋滋的,感到了自已终于升格为叔叔了。顿时觉得人生就这么一回,是应该值得特殊的纪念。于是,星期天我赶忙请了个假,勿忙上街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彩色像,那年代摄影器材落后,说是彩色还是用笔“着”上去的。从照相馆出来
作为一名服役军人,我非常爱惜身上穿的绿军装,每到节假日或星期天,我和战友们总要在头天晚上把军装折叠好,形成笔直的褶,穿在身上昂首挺胸,更显得英姿勃发。但是,军营的生活常年训练摸爬滚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棉布军装的袖口、肘部、膝盖常磨破了洞补了又补,那个年代穿着补丁的军装谁也不会为这而感到难堪,反而成了一种学习雷锋精神,发扬艰苦扑素作风的象征。不过,最使我理解军装的深刻含义的,还是在一次连队特邀一位当年参加新四军打日本鬼子的老兵给战士讲革命传统,这位老兵小心翼翼拿出一件弹痕累累、血迹斑斑的旧军服,这件军服是他在抗战中受过伤的见证,随着他转业到地方后,不管在哪儿工作,他都要将它带在身边,每年都要亲自拿出来翻晒一次,还特地叮嘱自已的子女,将来自巳去世后,要保存好这件军服,代代相传。这件军服的来历,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仿佛把我带进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八年抗战的战场,有多少身着军装的战士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了兵,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时间过得真快,就像小河的流水一般,在不经意的时候“哗啦啦”地过去了四个年头,在这火红的四年中我先后获得了支队授予的“神枪手”和“五好战士”荣誉。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68年适逢文化大革命,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天天相处、亲如兄弟的战友和四年的军营生活退伍了。记得那个动乱年代,就因为毛主席几次身穿绿军装接见红卫兵,带动了席卷全中国的绿色风潮,绿军装便一下子成了全国的流行色,人人都想拥有一套绿军装而自豪,有的特意剪块绿色的布做一身穿上也觉得美得很。当时,我刚退伍回乡,有人想拿套新衣裳换我一套崭新绿军装,可我婉言拒绝。后来,所在的单位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准备排演《智取威武山》中的一场折子戏,向我借套绿军装,说是给扮演少剑波的演员穿,我担心扮演少剑波的演员比我胖,怕他穿了不大合身,可是演出时间临近,没办法只好将就了。开演那时刻,扮演少剑波的演员穿着紧绷的绿军装出场了。看他那一举一动十分笨拙的样子,我的心情也随之一绷一跳。当戏演到栾平自打嘴吧说着“我该死,我该死”惹出台下哄堂大笑时,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唯恐穿在少剑波演员身上的军装绷得太紧给撑破了。好不容易盼到演出收场,总算没出什么问题,我心里压着的石头终于搬开了。
岁月悠悠,50年似乎只在须叟之间,我从当年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子,现己步入人生的古稀之年。军旅生活虽然短暂,可是,当兵的日子在我人生的履历中却是很浓重的一笔,正如有首歌词唱道:“生命里有个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后悔”。如今在我珍藏的相册里,有些旧照片虽然已经泛黄,可是,穿着65式“三点红”绿色军装的照片,却在我心中鲜明依然,使我永远记着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