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会写诗,就用诗歌来写家乡。有的企业家有经费,他来赞助家乡的公益事业。而我会摄影,所以就用图片来说家乡。”这是陈律鹏被问及爱家乡的方式所说的一段话,轻描淡写,背后却满是对家乡的爱。
陈律鹏出生于沙埕镇一个美丽的渔村——官城,虽然离开家乡近40年,但村里人对他和他的相机并不陌生。
三十多年前,官城的海陆交通还不发达,这里的人们只能靠劳力从自然中获得馈赠。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家中缺乏劳动力,陈律鹏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中帮忙。虽然早早地离开了课堂,但生活这所大学校,让他学会了互助与热爱,小小年纪,他就义务当起村里的通讯员。也许,是命运感知了他的热忱,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踏上了与祖辈们不同的道路。
没有华丽的理想,只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考虑,也正是这份实在,给了他走向外面世界的机会。1975年,18岁的陈律鹏,通过应征入伍参军,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泉州部队,一年后被调到了厦门。在此之前,陈律鹏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离家15公里远。这次参军,让他陷入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而最后的缓解,便是和战友们互诉家乡的美好。
如何将家乡的美跟战友们分享,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成了陈律鹏的一块心病。
1979年,来部队的第四个年头,表现突出的他,被提拔为干部,但令他最高兴的并不是这件事。提干后,他用两个多月的工资买了梦寐以求的相机。他记得那年和他同时提干的几个战友第一个月领到工资都选择买了时兴的上海牌手表,只有他选择了买照相机。买回相机后的他,本想好好发挥一番,不想却大受打击。
第一张照片就因为曝光过度,以失败收场。连基本的光圈、焦距都不懂,但陈律鹏凭着一腔热情,一头钻进各类摄影书籍,硬是摘了门外汉的帽子。在“摸出些门道”后,他带回了一组家乡的照片,获得战友不少的赞扬。
从部队转业后,陈律鹏在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事行政工作。但他对宣传家乡的事情并没有因此改变,他投入了更多的业余时间,而拍摄题材也更广了。他增添了热爱家乡的内容,那就是用相机拍摄福鼎,用心谱写家乡,加大力度对外宣传家乡。他利用几年的业余时间回老家,几乎跑遍了福鼎陆海域16421平方公里,17个乡镇的山川海岛,跋山涉水拍摄了数千幅的家乡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常人是无法理解的,他在拍摄沙埕风光时,爬到山上俯拍全景,不小心摔倒,心里第一想到的是相机是否还完好。在创作《醉美福鼎》时,为了拍摄城区一个美景,不小心被电击中,昏迷了好一会。当他得知全省帆船比赛将在家乡小白鹭港举办,当天晚上马上赶回小白鹭,拍摄了一组难得的照片,转身又匆匆忙忙赶回厦门上班。常常为了拍好某一个景要一次又一次地从厦门专程回来。正如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宇先生曾经评价陈律鹏:“他岂止是用相机拍照,更是在用心拍照啊!”
然而快速进步的时机过后,陈律鹏的创作遇到了瓶颈。为此,他毅然决然地参加北京摄影学院进修。
进修回来后,陈律鹏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在他拍摄的众多照片中,一组名为《鸥歌》的照片,格外吸引人眼球。这组在沙埕港鹭鸶礁拍摄的组照《鸥歌》,获得了中国《大众摄影》的三等奖。其它的照片分别被《香港摄影报》、《福建日报》、《海峡摄影时报》、福建《海洋与渔业》、《西部风情》和行内专刊等杂志采用刊登,也在《中国网站》、《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站》展示过。陈律鹏不仅成了业界小有名气的摄影师,更获得了“中国摄影家”、“高级摄影师”的称号。
从《悠悠故乡情》到《映像沙埕》,再到《醉美福鼎》,陈律鹏完成家乡摄影的三部曲,在宣传家乡的路上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虽然年纪己大,但他却不改好学的劲头,博客、微信都是他宣传家乡的新形式。
因为热爱家乡,所以迷上了摄影,镜头下的美丽瞬间。一路走来,丰富了阅历,扩展了视野,也修成了一颗公益的心。一路走,一路拍,时光,老了容颜,厚了思念。当爱家乡,变成一种行动,无论是照片,还是拍照片的人,都已然成为家乡最美的原风景。
最爱故乡人,“醉爱”故乡人,于他应当之无愧了。
文/蔡真真 林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