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隆隆炮声震碎了秦淮河的宁静。在这曾经荡漾着桨声灯影的河边,上演着一个悲壮而又无比美丽的故事。
读者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每一个字都让我的心轻轻颤抖。在那起被钉在国人耻辱柱上的大屠杀中,生命是那样的无能为力而又闪耀着刺眼的光芒。战火纷飞的南京,一切美好都在粉碎,英格曼神父的教堂成了唯一的避难所。然而,即使这里也难逃侵略者的魔爪。为了拯救唱诗班的女孩子,十二个妓女化身少女,带着必死的信念与刻骨仇恨,走向日本兵的营房……
灵魂的高贵与否从来与命运安排的贵贱无关。当她们穿上白衫黑裙,融化在漆黑的夜色里,这十二个女子,她们的灵魂褪去了粗鄙的外壳,只留下圣洁的光芒,刺痛了侵略者的双眼。罪恶的屠刀,在那一瞬间黯然失色。
这不是一篇单纯纪念国耻的爱国小说,而更是一首叩问灵魂的人性之歌。在硝烟弥漫的死亡背景之下,我看到,有一簇光点,扭曲着、抗争着,被摧毁得即将熄灭却又不依不挠,最终释放出夺目无比的光明,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我难以忘记书中那个叫豆蔻的女孩子。她憨厚、美丽、真诚地爱着一个叫王浦生的小伤兵。当王浦生说出自己没有妈时,豆蔻掩面痛哭。为了让他临死前听一首琵琶曲,豆蔻冒着生命危险闯出教堂。然而,这样一个单纯可爱的女孩子,却被几个日本兵折磨致疯。当淫邪的笑容浮上脸庞,当杀人的快感涌上心头,这些日本兵,他们已灭绝了人性,只剩下赤裸裸的兽性!然而,书中却有一幕深深触动了我,引起我的深思。当这群日本兵们在教堂外听到唱诗班女孩们甜谧的歌声时,他们脸上呈现出柔和的表情。可见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残存着一处柔软角落的。他们也是人,也有亲人和朋友,也有自己的不幸。是什么把人活活变成了野兽?是罪恶的战争。可又是什么挑起了战争?终究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是人心深处的欲望和残暴。只要这可怕的东西存在一天,世界就永无宁日。
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着这样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时光渐渐抚平了创伤,有些仇恨,终会过去,也应该过去。但我更想说,一切都不该被忘记。那惨绝人寰的灾难不该被忘记,那极度痛苦中对人性的深思更不该被忘记。
还记得鲁迅笔下那群麻木的看客吗?当今社会,也存在着多少这样的看客啊。当18个路人面对惨遭车碾的小悦悦时,他们心底那个叫“人性”的光芒,黯淡的几乎已看不见。一个拥有爱拥有信念的民族,才不会被苦难击垮。无论经济增长得有多快,如果国民丢失了灵魂,我们的祖国,又如何重新崛起?!
当东方终于驱散黑暗,迎接破晓,请让我们铭记,铭记曾经经受的苦与痛,更铭记黑暗阴影里绽放的爱与美。愿人类不再重演战争的悲剧,愿人人都能悉心呵护住一份美好的人性,愿爱的光辉将世界笼罩。
逆光中,我仿佛又看见十三个秦淮河女子婷婷袅袅地走来,甜谧的歌声在教堂上空庄严地回荡……
作者:福鼎一中高二(2)班学生,指导老师:王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