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老照片是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78年的店下,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紫菜飘香的场景。
石兰天然紫菜
□ 喻足衡 邓加密 朱如培 冯文喜
石兰紫菜是海边岩礁上的一种野生坛紫菜,其品质佳、味道好,受到人们的青睐。石兰紫菜生长在硖门大岗头这片海岸岩石和峭壁上。每年仅有几百公斤的鲜紫菜产出,供不应求,每公斤售价高达千元,相传在清代石兰紫菜还是向朝廷进献的贡品,平常更是作为上乘礼品赠送亲朋好友,显示它的贵重。
“石兰紫菜”并非其真正的学名,它与石兰这个村庄的名字撮加而成,是个归属的叫法。石兰全村都姓邓,相传,他们的先祖来到硖门时,以谷壳撒海,谷壳漂到哪里,其海域就划到哪里,包括大岗头脚下的天然野生紫菜,就属于邓氏宗族所有。石兰天然紫菜走过风光的历程,沿岸有20多亩都有出产,每茬收割后,村民就挑到邻县霞浦、柘荣、福安等地销售,为家庭添加一笔可观的收入。随着支脉繁衍,作为祖上产业的天然紫菜被进行分配,从宗族产业走向私有家产,每户都得到份额,靠自己养护,自己收割,一直继承至今。
石兰紫菜与普通坛紫菜一样,分为叶状体和丝状体两个生长发育阶段。人们肉眼能见到的部分是叶状体阶段。叶状体为薄膜状,大体上分为叶片、基部和固着器3部分。叶片呈披针形,长的能达35厘米以上,宽2厘米,颜色呈紫红色,有光泽,脱水后呈深紫色。叶片比普通紫菜厚,弹性强,营养高,味道浓。石兰紫菜独有特性与石兰村海域环境紧密相关。该海区面朝东方,潮水落差大,干潮线与满潮线之间距离在5米以上,风浪大,海水清,沉积物和悬浮物少,潮流畅通,没有工业污水,符合紫菜生长发育条件。生长期为9月至次年3月,生长缓慢,繁盛期比人工养殖坛紫菜迟50天左右,在12月至次年3月间。
石兰紫菜附着基质是石头。在自然状态下,不是所有海边岩礁都能生长紫菜的。因此,岩礁好坏关系到紫菜养殖成败。只有在风浪较大,潮流畅通,海水清,沉积物少,石头表面风化好,有小孔的,具有一定保水功能,便于紫菜壳炮子和吸器附着的花岗岩,才会适合紫菜生长。生产上,选择已有石藻生长的,坡度小便于人工收获的岩礁。当白露季节来临冷空气开始南下时,对岩礁火烧处理。具体做法是:在岩礁潮间带中央约3米宽的地方,铺上一层30厘米厚干草,点火燃烧,杀死石藻、青苔等杂藻和其他生物,又保存好附着基质。如果放草过多,燃烧过头,就会损坏岩礁表层基质,不利紫菜生长。试验表明,不用火烧处理的,杂藻多,一般的岩礁不能生长紫菜;用石灰水处理的,虽然能杀死杂藻,但也会杀死紫菜苗,不能生长紫菜。
石兰紫菜的壳孢子采苗季节与普通坛紫菜相同,都是在白露到秋分、壳孢子大量集中出现时进行。
1.下海刺激。与普通坛紫菜做法一样,到紫菜育茵场购置成熟丝状体贝壳,每666m2装20个/串的贝壳50串,用网袋装好扎紧,于傍晚挂在不会干露的后架或小船边,经过一整夜的海水刺激,第二天早上6点前取回,冲去泥沙,放入小船采苗水中放散孢子。
2.采苗水准备。采苗用水必须经沉淀或沙滤,比重不低于1.016。过低时可用食盐调节海水比重,直至比重达到1.018~1.020范围为宜,以利放散壳孢子。
3.泼孢子水。一般情况下,上午大量放散壳孢子,下午少量放散,晚上基本不放散。放散高峰多数在上午8时~10时,12时后迅速减少。因此,当日涨潮时,从上午8时开始,用小船装载孢子水行到岩礁边,边涨潮边泼T孢子水,在满潮(12时)前泼完。壳孢子移动性小,泼孢子水要均匀。
石兰紫菜营养来自海水和岩石,基本满足生长需要,一般不施肥。但是,为了提高养殖产量,在每次采收后,可以用0.2%尿素根外追肥。石兰紫菜不发生病害。生产上主要敌害生物是石藻、硅藻、青苔等杂藻;其次是鱼类和野鸭。防治杂藻以预防为主。泼孢子水前一天,火烧处理岩礁,燃烧要彻底,即杀死所有杂藻,又保护好岩石表层基质。经过4个月生长,紫菜叶片长度达25厘米以上时,可以采收。采收时间是固定的,农历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节气,适逢小潮,风浪小,便于攀岩采收。采收间隔时间为15天收一次。采收方法分拔收和剪收。拔收要求紫菜经过充分露干,叶片部分失水、变色,手拔紫菜不易打滑时进行。剪收要求一手拉起紫菜叶片,另一手用剪刀剪去大部分叶片,留下2~3厘米长度继续生长。岩礁多是陡峭的,常伴有青苔,易滑,要注意人身安全。石兰紫菜加工方法与普通紫菜不同。它不需要淡水清洗、太阳曝晒或烘干,只要在清洁海水中清洗、滤干,放在簸箕类竹制品中晾干,装入袋子低温保藏。
落潮的海水把天然紫菜梳洗得整洁、干净,它完全依附并紧贴于石壁上。紫菜水份还没有被阳光晒干,一绺绺地叠压着,排列得疏密有致,整座石壁像是披着件毛衣。等到晒半干后,紫菜色泽青乌,亮中含着暗红。它比海中养殖的紫菜质地来得厚些,线带状呈现出白边。用手触摸,可感湿润、柔软、细腻、滑溜。渔民都没有特意去晒干它,取来竹篮平铺着可风干,只要晾过就可以食用。佐料不可太多,清淡最好。干后也可以直接吃,放在唇齿间轻嚼,可感韧性,越嚼越脆越甜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