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老照片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0年的福鼎白琳,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三福寺宋代双塔之风貌。
福鼎三福寺双塔及出土的宋代文物
福鼎三福寺双塔位于白琳镇下炉村柘里自然村三福寺正门前方10米处。始建于南宋,现存双塔为明永乐九年(1411年)建造。1986年福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依原样对塔身进行了维修。
两塔形式与大小相同,塔身高7.8米,实地、六角,为楼阁式七层砖塔。基座以石块砌成,底宽1.6米;塔峰为仿木结构,每个转角处设仿木立柱,上架斗拱,每层屋顶均以小砖层层叠涩成密檐式,逐层收小。屋面俯视为凹弧形,转角隆脊向外作飞檐式,以筒瓦和板瓦铺盖;顶刹作葫芦形,每层正中均设火焰形壁龛,龛下用表面雕刻水波状图案的长砖环绕。其用砖共有36种不同规格,均为青灰砖。大砖用于砌造塔身,小砖用于层顶叠涩出檐和仿斗拱、檐条等。除壁龛下用砖雕刻图案外,其余均素面。整体造型以细致精巧见长。
双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每层屋面均以小砖叠涩成密檐式,结构精巧。小砖质料和仿木结构与密檐式结合的手法是其特点,为省内少见。对于研究我省早期建筑科学和艺术属难得的实例。造型别致,保存完好,在现存的南宋时期同类历史建筑中较为罕见,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三福寺双塔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中国传统佛塔多作八角形或圆形,六角形实地砖塔较为少见,在省内更为罕见。
2、双塔以青灰砖砌造、仿木结构,每层屋顶均以小砖叠涩成密檐式。仿木结构的楼阁式与密檐式结合的手法是其特色,是研究我省早期建筑科学的难得实例。
3、双塔虽然并高大,但其整体造型以细致精巧见长,塔身细长美观的线条、逼真的仿木构件、精巧的建筑方法,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双塔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的北面,邻近有省内著名的为数不多的私家大宅——翠郊古民居,因此可一并归入太姥山旅游区的范围之内,其有潜在的旅游价值。
1986年对塔身进行维修,在三福寺周边清理出土了宋代石槽、青白瓷小碗、筒瓦等遗物,在顶刹出土有南宋银立像一尊,南宋银小圆盒一个,青白瓷盒一件和大量的宋代铜钱,现介绍如下:
石槽:长方形,花岗岩凿成。一侧阴刻楷书,竖写七长,“时元祐丁卯岁正月日勾当僧德超行者德全监院可大匠人林蒲郑满菥太”,长2.35米、宽0.56米,高0.48米,壁厚0.13米。
瓷盒:扁圆形,子母口,弧形顶,卧足,灰白胎,器表施青釉,器内、足底露胎,盖面模印莲瓣纹,盖内墨书“经匣”二字,足内墨书“玟征舍”三字。口径10.2,高5.8厘米。
筒瓦:灰黑陶制成,模印菊瓣纹。外径12厘米。
銮金银佛像:造型呈扁平长方形,立于长方形底座上。正面刻有立佛,身披袈裟,衣袖下垂,头戴三角形礼帽,双手合掌。顶上刻有“龙宫”二字,背面磨平,阴刻楷书,竖写三行,“信女陈十五娘舍金佛像一躯镇于宝塔上舍身同圆佛果”。高4.8厘米,宽2.3厘米。
银圆盒:圆形,子母口,盖面微弧,底面上凹,素面,出土时内盛宝珠,底面中央阴刻两行楷书“四息三有,同超法界”,边缘一圆顺时针阴刻楷书“信女黄四娘舍宝珠二匣镇于宝塔共愿报”。口径2.3厘米,高0.8厘米。
据《福鼎县志》记载,三福寺建于宋代,现虽经过维修,但仍保存宋代风格,它是我省古代建筑的瑰宝,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代建筑史、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5年,福鼎三福寺双塔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