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在城区之西,十年前,我几乎每天都上那里晨练。如今垂垂老矣,尚能登否?
星期天,晴空朗朗,冬日暖暖,忽心血来潮,想试试脚力。六年级的小孙儿,难得写完作业,陪我一同登山。
山麓,一台一台地盖起新房,土石岭已变成水泥岭,坡上的竹木,依然苍翠,只是少了点滋润。茶花开得很洁白,好象昨夜茶园里刚下过一场雪。
到达山腰那个小山村,老房子破败如故,只有屋前的菜园里,照旧生长着青油油、水灵灵的蔬菜。小孙儿俯身抚着菜叶子:“爷爷,这里的青菜,看看就觉得好吃!”我说,施的农家有机肥,没有任何公害,吃了健康,你奶奶就常常买这种菜农种的青菜。小孙儿是个爱吃青菜的孩子,我打算为他买几斤,可找不到主。这时,他发现地头一棵小树上挂着一串红得耀眼的果子,如小南瓜,若软柿子,凿实可爱,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果实。周围无人,无从打听,又不敢随便摘,小孙儿欣赏了好一阵,才恋恋地离开。
再往上,眼前突兀一溜简易房子,半藏于竹木丛中,是菰竂?是禽畜场?待到跟前,原来是几户人家,想必是新进城农民工的暂栖地,屋后还冒着炊烟哩!“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爷孙俩几乎同时吟道。可山不高,顶多二百来米,不见白云。我提议改为“绿荫深处有人家。”小孙儿点头赞同。
突然,我萌发奇想,要是在这小山中结一茅庐,一个人清清静静地,读读好书,悟悟人生,写写文字,实在是惬意不过了。且离城近,生活方便,亲友想念,欲见也易。古人云,大隐隐于市,此处郊区,算不算中隐?想着想着,自己不由笑了起来——做得到吗?隐是有前提的,首先必须真看破红尘,了无牵挂,再者还必须有物质保障,衣食无忧,显然,我还不具备这些。这中隐,恐怕只配想想而已!人就这么怪,往往身不由心。
小孙儿行者般蹭蹭蹭往上蹿,我跟在后面已是气喘冒汗了。
到顶,放眼山周,一座座寺院、庙观赫然在望,此乃前所未见也!再看城东的小山,几与这边无异,也增添了几处寺院、庙观,无不金碧堂皇。都说天下名山僧佔多,这里并非名山,却地理条件优越,当下和尚、道士们比他们的先师们聪明,深知只有与闹市不即不离,方有大施主,方有大量善男信女,欲求香火旺盛,舍此莫能。
鸟瞰山下城区,早已今非昔比,其面积不知扩大了多少倍,高楼林立,还有大片工业园,气象万千。大道上、公路上,车水马龙。那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江流一碧如洗,东岸迤逦着一抹青林,给城市凭添了一些儿生气。南面的港湾,高高耸起无数崇楼广厦,海被赶到山外去了。整个城市,美仑美奂,但还是少了点绿意,是不是现代的人们忒喜欢水泥森林呢?
日已停午。下山本有条小路,现已不见踪影。寻找时,记起鲁迅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孙儿接茬:走的人太多了,也就没有路了。咦!有新意。此话有何深意?他不作答。到了山脚,恰遇堵车。我一下明白,这不就是没有路了吗?
小山登过不下百回,今天感觉特好,还悟得一个小小的道理:山不在名,只要登者有心,则必定常游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