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资国寺的茶室看到一件小巧玲珑的蓑衣,它被挂在装修得古典清雅的仿木墙上,落满灰尘。不知怎的,忽然心生暖意,禁不住伸手轻轻地抚摸,一下子就感受到它的温度。智慧的先辈们正是用这样的蓑衣来为自己遮风挡雨啊。
濛濛细雨润绿了江南,粉红的桃花烂漫了山野,耕田的农人牵着牛,戴着竹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贴着他们的脊梁,感受着来自身体的温暖。一天功夫,一行行嫩绿的秧苗便从山脚延伸到山顶,仿佛一匹从天际抖落的绿绸缎,和梯田旁边开满映山红的山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江南乡村山水画。烟雨迷蒙的暮色中,劳动了一天的农人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潇洒地走过小桥流水。此时,水牛、蓑衣、竹笠和小桥流水还有袅袅的炊烟一起书写着农村平和而安详的诗句。
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农人,还有渔人,甚至还有满腹经纶的诗人才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唐朝的斜风中细雨里,这位头戴箬笠,身披绿蓑的隐士是多么潇洒逍遥啊。如黛的西塞山,烟雾中轻盈飞翔的白鹭,随着水波轻轻荡漾的渔舟,两岸灿若红霞的桃花,竹竿一动,鱼儿咬钩了,迅速一提,一条肥美的鳜鱼就飞入渔船中,多么浪漫惬意的生活!一袭蓑衣把人生的禅机融入到江南悠悠的山水中。
如今,各种轻便的雨具,一步一步,把蓑衣逼进历史的暗角。在江南的斜风细雨中,再也难觅蓑衣的身影。在孩子们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只能借助幻灯片让他们知道蓑衣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