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阅福鼎旧志,不曾想到名列桐城八景之一的“石湖春涨”既然近在咫尺——距原单位仅百米。曾经每日上班从其边上匆匆而过,“石湖桥”本地人想起她,缘于那里鲜美而实惠的海鲜,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是“桐城八景”之一呢?
心中突然腾起一探究竟的念想。经查阅了些旧文献,发现石湖桥的名称,最早命名之石湖者,系太湖的支流;居太湖上方山东麓,离苏州城西南十八里。石湖东面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桥的右首,有座九环洞桥,叫行春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游人为了看这一胜景,一过中秋,不仅苏州城里城外,大小船只一租而空,甚至还有人远从无锡、常熟、吴江等地、赶来看串月的相沿成习。
福鼎石湖,非湖也,乃一石桥横贯两溪岸,是古福鼎城关境内一处得力的交通要道。据《福鼎县志•水利》载:“石湖桥,在治南一里上庵山麓。旧为木梁,后人易以石,旁翼扶栏。长八丈,阔一丈,高二丈。昔有王氏号仙源者,尝造三十六桥,皆石。时有‘三十六桥风雨夜,几多诗句在人间’之句,今皆莫详,所在惟此桥。该桥始建无可考,查资料为明成化元年,玉塘夏荣重修;成化十六年,里人高宏重建屋九间。乾隆十六年夏勋倡募重建修。”石湖桥位于桐山城南,是福鼎历史上著名的宋代三十六石桥中唯一遗存。由于桥处龙山溪下游,临近海口,故海潮涨涌时,潮头可抵桥下,蔚为壮观,旧时即以“石湖春涨”名列“桐城八景”。石湖桥一带古时也是老码头,舟楫往来,更兼芳草长堤,商客游人,颇为热闹。桥的西侧还建有一座风雨亭,亭后还有一座供着神佛的桥头宫,又称大士阁。
石湖桥是风景桥,当年周围山明水秀,视野开阔,景色诱人。据旧志载:过去从石湖古桥到春牛亭,今五里牌御景园社会陵园附近,一路芳草夹长堤,春来溪清可见底,溪鱼嬉戏其间,但见龙溪两岸野花浪漫,芳草萋萋,到处洋溢着春的生机,是福鼎城关周边仕女游春,流连踯躅之所;文人墨客往返两岸,真是书生淑女溪岸相望,桃花盛开正此时,一派祥和安逸的景象。有清代福建光泽知县吴名复所作《石湖春涨》诗:
参差石齿砌长堤,春水初生两岸齐。
渡口乍移迷故道,沙痕新涨失前溪。
雉头俯视围如带,桥面平铺卧似霓。
题柱当年怀驷马,长卿题后更谁题?
诗中“参差石齿砌长堤,春水初生两岸齐。”及“桥面平铺卧似霓。”对龙山溪两岸长堤,桥面情况及春涨水起的景致进行了描写,对当时石湖桥境况作描写。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 ,沧桑变迁,使原本桐城妙景之一的“石湖春涨”,今非昔比。历经重修的石湖古桥依然横卧两岸,但已是风光不在,渐渐没入喧嚣的市井尘嚣间,已不是文人与仕女出游向往的石湖桥。福鼎建县后城关周边经多次扩建,许多文物古迹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而陈旧的古石桥与城关近在咫尺,却能完好地保存下来,那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石湖石桥,现已是福鼎城关仅存的几处人文景观之一。随着福鼎城区的不断发展,石湖春涨的自然景观早已逝去,古石湖桥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福鼎城关的居民提起石湖桥居多是因那里一片繁荣的海鲜大排档。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石湖小区排档区,到处是喧嚣的划拳的酒令声,其间又有几人想起那遥远淑女踏青的脚步声?
□陈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