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崇祺
2010年国庆节前,我陪同兄弟阿祥与回福鼎探亲的港澳战友许薛夫妇,还有转业留上海海洋研究所的科技工程师吴豪庄,观摩世博会后,到浦东参观上海航海博物馆。该馆占地2万多平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展馆规模宏大、雄伟,屋顶造型是一片巨大白帆。大家感叹这也不是世博会的主题馆吗?
于是,我说:蓝天下一片白帆,多么轻盈,多么纯洁。像申城四月的玉兰花,开在雨里、雾里、阳光下。她辉映着科学的光芒,文明的芬芳……曾在海军舰船上服役过的老吴说:这片白帆,曾护航三宝的船队,28年七次过泉州湾下西洋,开辟一条洁白如丝的海上丝绸之路……小弟说:你们都在作诗了。
透过历史的风云,想起我们的故乡:太姥山下的沙埕港。
我曾长住渔村岙腰,年少的我痴痴地望着对岸,要是有一座桥多好,那些摆渡船和船娘就不要老唱着:“沙埕,走哟”,“岙腰,走啊”。清晨,海面上日出霞光万丈,有座黑乎乎的“山峦”在逆光中移动……夜晚在黑浪滚滚中,从南镇鼻外,忽见一派闪烁的灯光。邻居老渔民说,那是“上海车”进港了。只见灯光不见船,像是一座光芒四射的城郭,移动,靠近,移动,靠近。那是“上海车”。渔村人没见过车,以为能走的就是车。船嘛,只有小舢板,“阔头仔”,还有随潮水涨落网鱼虾的蒙梭。哪有能走的电光的船啊,所以,那就叫“上海车”……
我陷入沉思,港澳同胞提醒我,孙中山建国方略,有云,沙埕港为东方大港。何不把伟人遗愿付之实践,让上海港与沙埕港牵手。“吴淞口的浪,南镇鼻的风,和谐合拍,雪千堆,簿云天,惊涛拍打海岸,何等壮阔。”“上海港的今天,就是沙埕港的明天。”
久居上海的我,知道上海发展到今天,不容易。从小渔村到城市,走了700年;从开埠到如今将近200年。道路曲折而漫长,两港接轨联手,谈何容易!
小弟阿祥却说,当今的福鼎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不可能”。往昔少年时,地理课老师说,上海国际饭店高,当心看掉了草帽。你看看今天,大发展的福鼎,实施“东扩、南移、面海”战略,什么高楼也林立,“国酒”、“电信”、“金九龙”……
我说,这我知道,用普通话书面语来说,“毫不逊色”;用上海话来说,福鼎不“退板”……
“没有什么不可能。”
福鼎发展的名言,家乡父老的哲理,我还是这句话,多想想,“没有什么不可能”小弟反复陈述,生怕人家不理解!
福鼎人,有的是双手,有的是能人的聪明才智,有的是好领导,有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
要不是东海之滨一阵海风吹来,众人都还沉浸在“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语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