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福寺,位于霞浦县牙城镇北部,它与罗伍、左岭、后山三个自然村相邻,据霞浦县志,佛志俱载,创于宋开宝四年(九七一年),距今一千零二十九年,历经明正德五年(一五二0年),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直至崇祯年间,俱相继修葺后,清中叶,左岭扬姓檀越,又继敞建,曾留有“慧日重光”匾额。
中兴福寺,它与东街头布恩德寺、福鼎硖门瑞云寺,三寺鼎足而立,称为上、中、下寺,其中,中兴福寺,是建寺最早,僧人最多,香客如云,而闻名于闽浙边界一带。
从遥远望到中兴福寺,红墙黄瓦,掩映于翠竹之中,“古藤幽径”,“小桥流水”,沿寺门前穿过,进入寺门,正视大雄宝殿高大宏伟,气宇不凡,雕梁画栋色彩绚丽,寺中香火云绕,梵音不绝,千年的寺院,悠久的历史,古老而灿烂之文明,给中兴福寺,镀上一层神圣的光彩。
中兴福寺,列入霞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寺文物之宝,它穿越历史时空,向着我们娓娓道来;这里有千年铁树,根深叶茂,开花结果,飘出淡淡的清香;这里有沉睡千载的贮水石槽,它见证了中兴福寺,鼎盛时期,伽蓝毗邻的繁荣景象,源源不断,蓄水百担,足够应付大量游客及众僧的生活用水;这里还存有一对“石鼓”,它经历千年风吹、雨淋、日晒,如今花纹脉络,仍然清晰,保存如此之完好,实为难得。走出寺院门外,左侧摩刻诗文,是明盐运使蔡芳,留下那千古绝唱的佳句,他对中兴福寺这秀色可餐的美景,赞叹不已,即兴赋诗一首,曰:“宦溪深处隐招提,斗焕山高路欲迷,四面青山飞紫翠,一湾流水走玻璃,池鱼好客偶然跃,林鸟知音尽意啼,解带未能将镇重,衲衣先请为留题”。
欣赏到镇寺之宝后,我们进入大雄宝殿,见释迦摩尼佛,金身塑像,十八罗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殿内井然有序,干净利落,垂下幔莲,随着微风而飘动,檀香溢出醉人的芳馨,拜佛诵经,木鱼鼓声,洗尽尘人的烦恼,此时夕阳射入窗棂,束束投影,增添佛殿内的几分神秘感,我们被这“佛”地“圣”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随着寺内僧人的指引,我们从大雄宝殿后门护坡看到成片绿草木隐花植物,药名“木贼草”,形如发丝,令人爱不释手,根据《嘉佑本草》书中所述:其药性,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相传,中兴福寺,有一位高僧,有着行医的本领,专门为寺内外患者治疗眼疾,用了此药,十分灵验,不收分文,行善积德,广为流传。
在主寺两翼,东侧,建三座“泗州文佛”小殿,大小比例,分布有致;西侧,依山而建“圆寂”塔,融入现代建设元素,颇为壮观。
出了寺门,沿着“古刹钟声”小桥,我们步行,统一铺设的青石路上,只见青石上留下斑斑石坑,千年以来,被慕名中兴福寺的游人香客步履“磨”下了这痕迹,从中可窥视到,当时中兴福寺,香火旺盛,人流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
到了“小桥流水”的桥上,潺潺流水不绝于耳,林中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古木参天,米郎藤,或挂或缠,构建奇特的“藤”的景观,有的如夫妻倾诉衷肠,有的形成鸟巢,有的直挂而下,如同爆发流星雨,有的造型别具一格的“藤”椅,让过路人休息,四处无不见“藤”的踪影。幽径弯弯曲曲,穿“藤”下而过,组成这独有“古藤幽径”的天然景观,使人留恋忘返。
夕阳西下,我们怀着依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中兴福寺,回首只见寺庙、山峦、沫浴在金黄的色彩里,景色更加迷人。暮钟之声传来,随着我们的脚步远离,渐渐地消失,但是我们仰慕中兴福寺的雅兴不减,是因为它有独特的魅力,召唤着我们,到时又有新的感觉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