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谷(1977年店下)
畲村夏粮喜丰收(1971年前岐.佳阳大队)
晒装国家公粮 (1978年国营秦屿农场)
新谷登场(1979年秦屿·巨口)
福鼎新闻网消息 这组照片傅克忠于上世纪70年代分别取材于秦屿、前岐、店下等乡镇。反映了农民当家作主后,积极投入生产,夏粮喜获丰收的劳动场景。傅克忠 供稿
F福鼎往事(第2期)
“农业学大寨”时的勤俭大队
勤俭大队原为文革前的白琳镇楩树岔大队、墩头大队和棋盘大队合并的(当时实行小公社体制),文革中大联合改白琳区公所为白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按当时的思潮是忠于毛主席,砸烂旧枷锁,原来的地名多少带有封、资、修因素,所以旧时的村名都更改为带有革命色彩的新名称。勤俭大队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改名的。
勤俭大队地处海拔600多米的柴头山上,九岗十三湾,湾湾下深坑,百分八十的农田挂在山腰上,梯田、排田、哈蟆一跳过三坵的斗笠田,土地贫瘠,地理条件极差,吃粮靠回销。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们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的号召,开展农业学大寨。广大社员群众艰苦奋斗,平整土地、农改田、大养其猪、大积农家肥,敢为人先。一改过去只种单季稻老皇历,种上双季稻,大面积开荒,新种高产免耕茶园,办茶叶加制厂,山高水冷,早稻不易发兜,他们改串灌为轮灌,精心田间管理,做到三无(田里无稗草、田埂田边无杂草,无虫害),因此得到上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福鼎县革委会主任赵思冠和其他领导隔三差五到大队的各自然村检查指导,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县委发出文件通知要求全县掀起“农业学大寨,赶勤俭”热潮,引起省内外不少兄弟单位的关注,福安专区各县,浙江省的龙泉、庆元、云和、江山、文成、泰顺等县组织一批批人员,登上旺兴头岭(当时全镇唯有白琳至旺兴头一条简易公路),岭陡险峻,有的上了年纪登到半岭不敢再往上走,到勤俭大队传经送宝参观学习,浙江省委谭启龙书记也登到楩树盆检查指导。
双抢时节,田间地头人声鼎沸,县里、公社组织大批干部、职工支农,省话剧团全团成员到当地“三共同”。每个生产队支农人员多则50多人,少则20至30人,他挑着铺盖,自带伙食,徒步50多华里从城关经八尺门江边上柴头山。因为那时城关到白琳每天只有二班车,而且秦屿、店下、硖门来回城关人员都乘白琳班车,交通极不方便。他们冒着酷暑,披星戴月,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与当地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直至完成夏收夏种。其实后来的实践证明,受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品种不同等制约,全面推广单季改双季,违背了生产规律,事与愿违。如今事隔40多年,许多往事都已时过境迁,成为历史。 □ 郑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