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摄影:聚焦沙埕港
有了目标,陈律鹏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故乡——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十大名港——福鼎市沙埕港。忆起伴随他成长的沙埕港,陈律鹏脸上舒展出会心的笑容:“那时候里面没什么游客,我常常在沙埕的各个渔村里玩耍,对那里的沙滩、码头、渔船与渔民等非常熟悉。‘文革’中期,映像沙埕渔民俱乐部那里曾堆放过大量从各处扫来的‘四旧’,最多的当然是书,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去那里淘宝,其中的文学名著读起来津津有味。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带给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从2005年开始的几年间,陈律鹏成为了沙埕港的“常客”。每逢年过节,一有空就背着相机流连在映像沙埕的山头海岛。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致各不相同。越是刮风下大雨,他越往沙埕跑。几年来,他在老家沙埕港创作时几乎都是在早晨四点半左右出门爬山头上海岛,有的山头海岛一年要上好几次,不仅沙埕码头蹬三轮车的车夫和开渡船的人熟悉了这个背着大包、架着三脚架的摄影师,连酒店工作人员也被他的执着打动,为他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拍出来的五六千张图片中,除了海滨风光、情系故乡等沙埕港的美丽风景,渔民、渔货、渔船等也占了大量的篇幅,可谓包罗万象。但是如何很好地以图片的形式诠释映像沙埕这一与福鼎海洋文化紧密相连的名字?这又是一道新的难题。陈律鹏说:“有好几个月时间,心里一片茫然,面对书房里摊开的密密麻麻的照片和照片上落下的灰尘,寝食难安。”
于是,从最浅显的介绍性书籍入手,他开始研读起沙埕港来了。渐渐地,这座我国东南沿海最优良港口的黄金断裂带的历史、人物、故事在他心里丰满起来,他决定用乡土风光风情的形式,理出一条沙埕港发展的历史脉络。今年2月,他把自己的摄影艺术成果送给自己的家乡沙埕,出版一本风光式、故事化的精美摄影画册《映像沙埕》,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历史尘封的面纱被撩起,福鼎沙埕港的海洋文化的名片首次以爽心悦目的图片的形式被诠释,《映像沙埕》画册的出版在圈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宇看了他的《映像沙埕》初稿后,欣然作序和封面提字。张宇认为:“其运用的每一个镜头语言中,以渗透文学思辩的智慧与理性之光,获得了单独的一张照片所不可能有的思想底蕴。陈律鹏先生通过嫁接传统的文学艺术与摄影艺术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类型,以文学语言与摄影语言两种艺术的结合而共同孕育出了一种新的叙述方式。”
如今,《映像沙埕》已成为福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个人馈赠国内外友人、嘉宾的珍贵礼物。
新的领域:从摄影家到“文化人”
《映像沙埕》的成功,给了陈律鹏很大的信心。他认为福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成为他以后的创作源泉,福鼎有山有海,风光旖旎,民俗丰富,他想着一鼓作气,完成一个挖掘福鼎文化的系列摄影丛书。“当时想着福鼎历史文化至少可以出10本书。”
谈到为什么会聚焦历史文化并致力于摄影集创作这一领域时,陈律鹏认为:“我力求用自己擅长的摄影来讲述历史故事,用一目了然的图片凸显文化的力量,这样雅俗共赏,也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他的“野心”越来越大,他开始思索着如何走出福鼎,把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近年来,他的摄影足迹不仅遍布厦门、闽东、温州等闽浙地区,还远涉内蒙草原、九寨沟、香格里拉、桂林、贵州、黄山等地的山山水水。从单枪匹马,到参加摄影团队;从完全由自己一个人拍摄爱好,到图片、文字、编辑、出版等的分工合作,陈律鹏的发展思路日益明晰起来:“寻求多方合作,挖掘历史文化。检验一本书的出版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有两个元素:社会效应和市场前景。我相信,这些真实记录着一座城市、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底蕴的画册一定会成为历史档案被流传和珍藏。”
说起摄影的酸甜苦辣,陈律鹏不假思索地说“甜多”。他说自己是那种一旦定下了目标就要一气呵成的人。处于创作的“亢奋”阶段时,听到相机发出的“咔嚓”声音就觉得很兴奋。当记者问他“拍摄过程中你心中有无禅意”时,他很肯定地回答:“有!”他说他把自己对禅定、禅意的理解全部体现在作品中了。
“摄影是一项快乐的活动,在让人愉悦的同时忘却其他一切烦恼;如果把摄影打造成一项事业,那么它可以承载很多……”陈律鹏这么说,也一直这样执着地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