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荣敏 标题书法:林本数 配图美术:罗 健
据福建博物院、福鼎市博物馆资料记载(《福鼎马栏山等三处古文化遗址》,载《福建文博》2006年第2期),马栏山所见石器大多为不规整和残破的坯件,有的局部残缺,有的尾部断裂,仔细观察发现其中仅有个别双肩石器有使用痕迹,绝大部分石器未经使用,显然,这些石器是在制造加工过程中被废弃的。制造的石器绝大部分为玄武岩,部分为细砂岩,极个别为花岗岩。所见石器都是打制品,未见磨制石器。绝大部分都属简单打制,片疤较大,刃部和两侧缘均加以处理。双肩石器柄部修理较精细,片疤细小。其中,一半石器表面风化,因而内部为黑色,表面大多为青色或黄灰色。
采集的陶片较多,但缺乏可复原器物,估计器物大致有罐和尊两类。陶片绝大部分为硬陶,其中有一半为黑衣陶。纹饰有雷纹、方格纹和条纹等,还有一片以红赭色描绘的网络纹彩陶。
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马栏山就不断地吸引各种惊奇的目光,包括中国社科院院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在内的各路专家们,考察后都给予了相应的肯定。2011年1月,福建博物院组织编制的《福鼎马栏山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修改制作完成,对马栏山遗址的文物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都做了充分的评估。
专家认为,马栏山遗址是建国以来福建考古发现中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的石器遗址之一,三处(其余两处为洋边山遗址和后保栏山遗址)相互关联以加工石器为主要内涵的聚落遗址在福建省考古发现中较为罕见。由于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古人类从事石器生产、加工场所,所以对研究那个时期古人类石器加工及相关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遗址位于闽东地区,地貌特征适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是研究福建省尤其是闽东石器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遗址。遗址以面积广大、保存状况较好和文化面貌的特殊性填补了闽东石器时代遗址在过去发现和认识上的一些空白,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闽东一带的人口数量与区域交流已有较大的发展,分布范围也更加扩大,从而为研究闽东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另外,对马栏山遗址的深入研究,将有力推动闽东地区田野考古学、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考古学、聚落考古学等一系列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因此马栏山遗址作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石器制作文化的发源地,其地位重要,不可撼动。
《保护规划》还指出,马栏山遗址地处闽东沿海,是探究古代福建与中原文化影响、台湾文化渊源的重要科研基地。通过遗址及相关展示场所,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加强,遗址及周边地区将成为古代文明区域演变的重要实证场所;马栏山遗址作为闽东史前人类生活、生产的缩影,对当今社会教育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古代人类文明与创造的不可或缺的野外学习基地,而且必将成为闽东地区文化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文化景点。更难能可贵的是,遗址地处海峡西岸,所反映的闽台古代文明交流因素,是联系海峡两岸文化情感的重要纽带,作为构成海西文化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文化景点,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亦具有深远的影响。
说一句不相干的话,我生长于农村,自小生性顽劣,见山路上石子,常会一脚踢出老远,可我后来不敢了,我怕这一脚踢出,会踢疼了先民们的心。人的敬畏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土地的后天滋养。
一山石器,几多惊奇,几缕思绪……